“愛穿草鞋愛走路,愛啃饅頭愛種樹,愛修溝渠和水庫。”這是當地百姓為貴州省大方縣馬場鎮原馬場區委書記劉安國總結的“五愛”情懷。

在職24年,興修水利,26個水庫澤被鄉親;

退居33年,貸款種樹,29個荒坡長成林海。

烏蒙山深處,86歲的“草鞋書記”劉安國在半個多世紀裏,用信仰和赤誠詮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大愛情懷。

劉安國老書記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擁抱著這些當年自己和鄉親們親手種下的樹木(吳學毅 攝)

望天田變引水田

“高山冷箐,洋芋當頓;想喝米湯,除非痛病。”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大方縣馬場區,由於大躍進時森林被毀,造成水打沙壅,廣種薄收,老百姓有鍋無米,解決溫飽成了燃眉之急。

劉安國深知,水利是農業生産的命脈,要讓糧食豐産,旱澇保收,築水庫、修幹渠、建梯田是當務之急。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天黑才回區裏,劉安國終日奔波在找水、引水、治水的路上。哪個山谷築塘,哪些壩子改田,哪些偏坡砌坎,他心裏明鏡似的。

實地走訪完後,劉安國又請來大方縣水電局技術人員測量,規劃建設“長藤結瓜”的馬場區水庫群。

在沒有機械設備、沒有水泥砂石的七十年代,劉安國帶領群眾一鋤鋤挖、一簍簍背、一夯夯築,最終在馬場修建了26個水庫群和配套水渠,把萬畝望天田變成了引水田。

治水成為劉安國治窮的“良藥”。

在任24年間,劉安國修了26個水庫山塘,有13個至今仍發揮作用。而這些水庫山塘讓當地群眾告別每天背水吃的日子,村裏30畝旱地改成了良田。當年每到秋收時節,稻穀飄香,每家都分到50公斤穀子,吃上了熱氣騰騰的白米飯。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