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祥俊夫妻在巡山。 (資料圖片)

人物小傳:

景祥俊,四川省巴中市國有通江縣鐵廠河林場護林員。受父輩影響,自1997年開始,“林三代”景祥俊堅守大山深處20年,儘管患有嚴重的腎病,但她仍常年奔走在護林的山路上,前後共計跋涉近6萬公里,護林9000余畝,栽樹近30萬株。

景祥俊先後獲“四川省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先進個人”“全國五一巾幗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8月8日,13點15分。

汽車在四川巴中坑洼不平的山路上行駛近3小時候後停了下來。路旁一段約20米的石階順著山形向下,石階上有人在打掃衛生,石階最下方左右兩側大片格桑花開得正艷,走完石階便是一棟紅色屋頂的磚房。抬頭遠望,群峰疊翠,迎著正午的陽光看過去,好一派“世外桃源”之景。這就是四川省巴中市國有通江縣鐵廠河林場護林女工景祥俊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在這個2010年才通水,2014年才通電,至今手機都很難找到信號的山坳裏,待上一兩天可能讓人覺得有些“野趣”,但待上近20年又會是怎樣一種感受?寂寞枯燥、語言能力鈍化、時常遭遇危險、身體機能退化……

20年來,景祥俊在護林的山路上共計跋涉近6萬公里,護林9000余畝,栽樹近30萬株……儘管患有嚴重的腎病,儘管多次因身體虛弱暈倒在林間,但是景祥俊從沒動過離開的念頭。

她在厚厚的護林日誌裏,寫下過這麼一句話:“我想,這輩子我都不會離開林場。”

“我真的不想離開這裡”

鐵廠河林場位於大巴山北部、米倉山南麓,其中的泥地坪工區就是景祥俊堅守了20年的“大本營”。

從外婆到父母再到景祥俊,這一家三代人都是護林員,對森林中的一草一木,景祥俊有著深厚的感情。

8歲時,景祥俊和姐弟跟著父母來到了鐵廠河林場。“剛到鐵廠河時,我們一家七口人住在茅草房裏,一年以後才修了磚房。條件是差了點,但我們5個孩子總是能在山林中找到樂趣,到林子裏捉迷藏、爬樹摘果子、用蜘蛛網做成網子抓知了,從來沒覺得時間難熬。”景祥俊説。

1997年,從縣城林業中專畢業後,“林三代”景祥俊來到了泥地坪工區。“年輕嘛,還是覺得很好耍。”今年43歲的景祥俊回憶起剛來工區的日子,依然笑得開心。

“當時和我一起分配到林場的有10個年輕人,白天我們尋山護林,夜裏我們在煤油燈下圍著收錄機、放著磁帶、唱歌跳舞,一起瘋一起鬧。跳累了就睡覺,啥也不想一覺到天亮。”景祥俊告訴記者。

好景不長,到1998年年底,和景祥俊一起分配到泥地坪工區的年輕人有的調走了,有的外出務工了。走的走、調的調,轉眼間就只剩下一名50多歲的老工長、兩名老員工和年輕的景祥俊。

離別的感傷還是讓景祥俊有些失落,父母也提出讓景祥俊調走的想法,這是第一次離開林場的機會,她拒絕了。

春天挖窩子栽苗子,夏天除雜草看林子,秋天砍撫育(砍掉樹木旁的雜草和灌木)割藤蔓,冬天收種子集肥料……從父輩到景祥俊,年復一年,一片片荒坡經他們之手披上綠裝。

2002年8月份,悶熱的天氣加上高強度的勞作,正在砍撫育的景祥俊一陣眩暈,倒在樹叢中。工友們背著景祥俊來到通江縣醫院,醫生告知,她的一個腎已經開始萎縮,如果不注意休息,最多只能活5年。

“在知道自己的病情那麼嚴重後,景祥俊很傷心,但我觀察她這種情緒沒超過一個星期,一週以後她又樂呵呵地背著乾糧帶著鐮刀上山了。”國有通江縣鐵廠河林場副場長胡建告訴記者。

的確,見過景祥俊的人一定會有這樣一種感受,她永遠有活力,堅強且樂觀。景祥俊一邊找縣城的老中醫調理身體,一邊繼續著護林的工作。5年過去了,景祥俊的生命依舊頑強。然而,2008年,醫生再次診斷後告訴景祥俊,她的左腎已經消失,右腎開始出現萎縮。

林場的領導考慮到景祥俊的身體,再三提出讓她調離一線。但每一次,景祥俊都拒絕了。“別説去機關上班了,就是平時出去看個病拿個藥我都記挂著這片林子,我是真的不想離開這裡。”一句句樸實的話語背後是景祥俊一次次執著的堅守。

就這樣,一個又一個5年過去了,景祥俊用雙腳丈量著大山的高度,走過近10萬公里巡山路的景祥俊寫下了20多萬字的《巡山日記》。日記裏詳細記載了每天的巡山情況、樹木生長情況、存在的防火隱患……“剛開始的那些年,總習慣在日記裏抒點情,寫下一些自己的感想,現在的日記可就規範多了。”景祥俊羞澀地笑著。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