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岳西菖蒲鎮使用機械拆除083縣道周邊的破舊旱廁、柴棚腳屋。通訊員王先國攝

建立“長效機制” 探索農村環衛改革新路

建立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模式,清理陳年垃圾,啟動農村污水治理,實施池塘溝渠清淤,關閉對環境有污染的畜禽養殖場,改造農戶衛生廁所……通過實施農村“清潔工程”、“三線三邊”環境專項治理、農村“三大革命”等舉措,我省不斷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力度,不斷探索農村環衛改革新路,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治理長效機制。

自2016年以來,省住建廳、省文明辦等九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的實施意見》《安徽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驗收辦法》《安徽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驗收內容和標準》等文件。目前,全省已有86個縣(市、區)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通過省級驗收,基本實現“四有目標”:有設施設備、有保潔隊伍、有資金保障、有監督管理制度,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場化率達80%。

去年,宿州市出臺了我省第一部規範農村垃圾治理的地方性法規——《宿州市農村垃圾治理條例》,對垃圾清掃、收集、分類、運輸與處置都做了具體規定,為美麗鄉村建設立法,表明“這個活動不是一陣風”,也為農村垃圾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據,建立農村垃圾治理長效機制。全椒、和縣、無為、太和、臨泉、六安市裕安區及葉集區、懷遠、固鎮等縣區探索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推行縣域農村生活垃圾治理PPP模式,巢湖市、來安縣等分片區實行農村環衛保潔市場化。

經過多年探索,來安縣農村垃圾治理形成了“來安模式”,並作為國家住建部推薦的三種模式之一在全國推廣。“來安模式”即源頭分類減量—“桶換桶保潔”—“桶裝車載”收集—壓縮轉運—焚燒處理的模式,住建部認為這一模式“高效、經濟、管用”,高效是垃圾不見天、不落地,經濟是做到了政府少花錢、企業有合理利潤、百姓得到實惠,管用是真正解決了農村垃圾清理難、收集難、轉運難、處理難、長效保持難這“五大難題”。該縣城管局胡志斌對記者説:“來安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部採用PPP模式。目前,全縣通過公開招標,省內7家保潔公司中標進駐全縣12個鄉鎮、130個行政村、2927個自然村,實現農村環衛保潔全覆蓋。 ”

合肥市建委村鎮處處長胡建龍告訴記者:“合肥市已初步建立了農村生活垃圾清運處理長效機制,即保潔、收運、處理一條龍。城區、開發區自然村清掃保潔、垃圾收運、處理率達100%,四縣一市自然村覆蓋率達70%以上,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65%以上。下一步,合肥將加快推進北城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同時加快建設龍泉山、廬江縣、肥西縣3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確保2020年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能力。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工作,已在巢湖市和長豐縣部分鄉鎮推開。 ”

黃山市黃山區住建委章智輝科長告訴記者,黃山區堅持以行政村為單位,建設垃圾集中收集點,配備收集車輛,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縣區處理”的收運和處理方式,逐步實現農村垃圾減量化、無害化,通過“市場化運作、行政化考核”,已建立起一套運作機制,保證垃圾“能收上來、能處理好”。

7月6日,記者來到黃山區新豐鄉,該鄉有關負責人舒曄鋒告訴記者:“新豐鄉積極響應上級號召,深入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整治工作,2016年初,全鄉啟動了農村環衛保潔市場化運作模式,每家每戶將垃圾‘小桶倒入大桶’,然後由專門的保潔員負責每日清理,最後運到垃圾焚燒站進行集中焚燒處理。 ”

7月13日,在宿州市靈璧縣禪堂鄉雙李村,記者看見村民彭現軍正將一袋垃圾扔進門口的垃圾桶。村書記李光傑對記者説,雙李村轄4個村民小組、600余戶,現在家家戶戶門口都有一個垃圾桶,村裏還有6名環衛工用保潔車運送垃圾。村頭還有一個地埋式垃圾收集桶,一個星期集中運一次,將垃圾送到尹集發電廠焚燒發電。

在靈璧縣尹集垃圾焚燒廠,記者看見一車車垃圾運送到這裡焚燒發電。垃圾焚燒廠負責人楊建國告訴記者,尹集生活垃圾焚燒廠佔地301畝,總投資人民幣5.7億元,是一座生物質發電與垃圾焚燒發電融為一體示範項目,預計年消耗秸稈及各類農林廢棄物約30萬噸,年處理生活垃圾17萬噸,年發電量2.7億度。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