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縣大墅鎮農民文化廣場一角。通訊員禹強雲攝
突破“垃圾圍村” 決不讓農村成為環保死角
在人們的印象中,農村一般是山清水秀、阡陌縱橫、綠樹成陰,一派美麗的田園風光。然而,現在不少村莊卻是“垃圾圍村”,田間溝渠雜草叢生、房前屋後垃圾遍地,一些村民甚至戲稱“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曾經美麗的鄉村失去了色彩。
由於自然村落點多面廣、環衛設施建設相對滯後,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還處於起步階段。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初步統計,目前,我國農村約有6.5億常住人口,年産生各類生活垃圾約1.1億噸,其中有0.7億噸未做任何處理。截至2013年,全國58.8萬個行政村中,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的有21.8萬個,僅佔37%。由此可見,農村垃圾治理、環境整治的任務十分艱巨。
日前,合肥市民何先生告訴記者,最近開車去風景區自駕遊,看見沿途的鄉村山清水秀,公路兩邊的農家小院,粉墻黛瓦,景色宜人。然而,當他停車來到路邊一小飯店吃飯時,看見飯店旁邊的山坡上傾倒著各種生活垃圾,頓時食欲全無。
確實,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準的提高,農業面源污染、農村垃圾污染卻日趨嚴重,農藥化肥的濫用破壞了土壤、污染了河塘,生活垃圾、作物秸稈佈滿溝渠,塑膠地膜、包裝袋棄置田間,一些村莊房前屋後的陳年垃圾無人清理,垃圾“上山下鄉”現象在農村並不鮮見。
8月10日,在合肥某單位工作的陳先生告訴記者:“我老家在皖北農村,那裏普遍缺少環衛設施,整個村莊甚至沒有一個垃圾桶,村民將生活垃圾隨手亂扔,村裏環境衛生很差。年輕人因常年在城裏打工,過年回家都已經住不習慣了。 ”
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著力補齊農村環衛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全省每年實施30多項民生工程,涉及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項目幾乎佔一半以上,不斷推進農村道路、電力、飲水、危房改造、公共文化設施、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自2010年以來,我省先後實施了農村“清潔工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行動,今年又全面啟動了農村環境“三大革命”,不斷改善農村環衛設施,著力打破“垃圾圍村”困局。
省住建廳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農村環境整治仍存在不少困難:一是歷史欠賬較多,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補短板的壓力依然較大,工作推進的力度和成效與群眾期待相比還有不少差距;二是矛盾問題交織,農村生産、生活垃圾污染疊加,大量生活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河溝渠塘,農村廁所衛生問題比較突出,皖北農村大部分還是旱廁;三是長效機制不夠健全,農村污水處理、垃圾治理等還沒形成長效機制,少數地方存在“重集中突擊、輕常態長效”的問題;四是農民衛生觀念、環保意識不強,一些群眾不講衛生,隨手亂扔垃圾,對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很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