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的塞罕壩,層林疊翠,山花盛開。在河北最北部這片與渾善達克沙地接壤的高原上,一代代塞罕壩人用了半個多世紀,把茫茫荒原變成了百萬畝林海。
歷史上的塞罕壩森林茂盛,水草豐美。後隨著開圍放墾肆意砍伐、山火不斷等,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幾乎退化成“林木稀疏、風沙肆虐”的荒原沙地。
劉軍和妻子齊淑艷都是林場的防火瞭望員,在海拔近2000米的望火樓上,他們日復一日觀察著林區是否有火情。為克服寂寞,幾年前劉軍開始自學畫畫。兒子是名撲火隊員,今年剛剛結婚。圖為全家合影,墻上的畫是劉軍的作品。 陳林攝
第一代創業者
“一旦塞罕壩生態環境得不到改善,就如同站在屋頂上往北京揚沙子。”一位林場老職工對記者説。到首都直線距離不足200公里的塞罕壩,成了阻擋風沙進京的最後一道防線。
196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組建,127名大中專畢業生與當地幹部職工一起,開始林場建設。
“願意到最艱苦的地方接受鍛鍊。”畢業生中年齡最小的尹桂芝在古稀之年談起當初選擇,表情堅定地説:“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
這裡極端最低氣溫-43.3℃,年均積雪達7個月。她回憶道:剛來時,新蓋小屋土炕還沒幹就鋪草,沒有門就找木板擋,幾乎天天吃莜面也沒青菜,渴了就抓雪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