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機械林場原工會副主席陳木東:“ 全部住的是馬架子,男的女的是一個大屋,中間就隔個場長,場長歲數大,四十來歲那時候,這邊住著男的,那邊住著女的。”

嚴寒使棉被像鋼鐵一樣冰冷,人們被凍得無法入睡。有人想出了個絕招,將山上的石頭扔進火堆,燒熱之後撿回來放進被窩。

儘管條件如此惡劣,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們第一年就栽下了近一千畝的樹苗,但到了秋天,成活率不足5%。第二年春天,他們又造林1240畝,成活率不足8%。

原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李信:“62年機械造林失敗了,63年也失敗了,機械林場機械造林不成功,沒法交待。”

心裏憋著這股勁兒,反彈出了更強的鬥志。外地調來的樹苗水土不服,咱自己育苗;蘇聯引進的植樹機不聽使喚,咱自己改造。1964年春天,決戰的時刻到了。

塞罕壩機械林場原職工任仲元:“能動的人都去了,那叫大會戰,當時那場面是挺隆重的,都是挑好的拖拉機手,找最好的投苗員。”

在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帶領下,馬蹄坑大會戰,一次造林688畝,成活率超過了95%!望著茁壯成長的幼苗,很多人喜極而泣。

塞罕壩機械林場副場長陳智卿:“馬蹄坑機械造林的成功啊,攻克了塞罕壩高寒地區造林的這種難題。”

由此塞罕壩造林全面展開,最多時一年造林8萬畝。就在荒原上的綠色版圖快速擴張的時候,1977年,一場罕見的“雨凇”給林場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塞罕壩機械林場原副場長李信:“雨不斷地下,這邊冰不斷地結,一個樹枝上結的冰溜子就這麼粗。”

一夜之間,57萬畝林地受災,損失成林5000多萬株,好幾年白幹了。1980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接踵而來,12萬多畝落葉松被直接旱死又是好幾年白幹了。

  然而,兩次災難並沒有使塞罕壩人退縮。他們擦乾眼淚,從頭再來。

經過55年的奮鬥,塞罕壩誕生了荒原變林海的奇跡,有林面積達112萬畝,林木蓄積量達1012萬立方米。

塞罕壩機械林場職工 第三代務林人時辰:“我爺爺這代人最讓我欽佩的地方,就是他們屢戰屢敗,但從不放棄,反倒越挫越勇,正是這種‘打不死’的勁頭,才成就了今天這片林海。”

河北省林業廳原廳長 時任技術員李興源:“ 你光栽樹不行,那麼如何管護,如何把這林子保護起來,比你栽啊,那要艱苦得多啊。”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