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起國家重托 報答“母親”恩情

蒼穹之下,總有一種力量帶來希望。

當年,三千孤兒的命運牽動著周恩來總理的心,烏蘭夫代表草原人民主動擔起這份國家責任:“把孩子送到內蒙古草原,送給牧民,牧民很喜歡孩子,不管誰家的孩子都喜歡。”

那個年代的內蒙古儘管同樣困難,但接到國家的這份重托,內蒙古緊急部署,接運、安置、吃住、照料、醫療……在細緻入微的安排下,三千孤兒順利來到草原的懷抱。

“接一個壯一個”是對國家的承諾。首批送來的孤兒中有一個不幸去世,這可了得!烏蘭夫趕緊組織調研,問題出在哪?原因很快查清:送到草原來的孩子身體都特別虛弱,加上水土不服,一下子進到牧民家裏喝奶吃肉,身體不適應。

接收方案迅速調整,身體不好的孩子先在保育院治愈,等休養強壯後再交給牧民。對少數殘疾孤兒,就先放到幼兒園指定專人撫養。

在毛世勇的記憶中,媽媽打了他們一次。有一年夏天,4個男孩把飲牛槽當船在湖上玩。張鳳仙得知後發瘋似地跑到湖邊:這湖很深,曾淹死過人。張鳳仙把他們抓上岸,一邊打,一邊大哭:“你們淹死了怎麼辦,你們淹死了怎麼辦?”在張鳳仙的心裏,他們不僅是自己的孩子,更是“國家的孩子”,出了閃失無法向任何人交代。

車布勒收養丹達嘎不是為了養兒防老,而是接受國家的囑託。她不讓丹達嘎幹重活,送他出去當兵,卻把自己親生兒女留在牧區放牧。

包産到戶時一些牧民寧願不要牛羊也不願意分擔嘎查的外債。丹達嘎站起來:請老鄉把牛羊領回去,外債我來還。那時,丹達嘎想到了母親,覺得自己有責任擔當起來,他帶領牧民用5年還清了20萬元債務;他家旁邊住著一位生活困難的五保戶老太太。丹達嘎想到了母親,把老人接到家裏撫養了10多年。

通嘎拉嘎從母親那裏學會了縫製民族服裝的手藝,開辦了服裝店。她免費培訓牧民學習製作民族服裝。她説,一針一線都代表著對母親的回報,對草原的回報。

2002年12月2日,位於上海市普育東路20號的原“上海市兒童福利院”的院子裏,有10多個昔日的孤兒前來尋找自己的“根”。他們把草原的鹽撒入黃浦江,把江南的水裝一瓶帶回草原。當時在蘇木當書記的查幹朝魯,參加了那次活動,他説:“大半輩子,根早紮在了草原上。”

丹達嘎被評為錫林郭勒盟帶領牧民奔小康先進個人、毛世勇在部隊三次獲得嘉獎、黃志剛被鑲黃旗物資局記二等功……一枚枚金光閃閃的獎章、一張張紅彤彤的獎狀,“國家的孩子”用汗水和心血回報養育他們的土地和人民。

草原上的花朵向太陽,草原上的兒女心向黨,草原人民像蒙古馬一樣堅韌、擔當、感恩、奉獻,偉大的母親和“國家的孩子”在草原鑄造起一座愛國的豐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