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明: 劉立東 照片_副本

2016年6月,海南文昌發射基地,為備戰“長七”火箭首飛任務,劉立東(右一)與同事奮鬥一整晚後坐在地上休息。本人供圖

勇於創新 從“0”到“ 1”沒有不可能

九年兢業鑄箭,3000多個日日夜夜,劉立東負責和參與“長七”火箭研製過程中76項地面試驗工作,帶領小團隊完成1200余份文件編制和曬藍,下發圖紙和模型47套,為“長七”火箭的發射成功作出突出貢獻。

在“長七”火箭的研製過程中,劉立東敢於創新,提出我國首個全三維數字化設計火箭的總裝出圖實施方案,打通了火箭三維設計—總裝鏈路,大大提高了研製效率。

對此,劉立東認為,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完成從二維圖紙時代到三維無圖紙時代的過渡,是科技發展的要求和必然,也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應該説,全三維數字化設計火箭是我們整個數字化設計師團隊的集體智慧,我只是在大的方案基礎上拿出了具體的執行方案和措施。”劉立東説,雖然從一開始就存在挑戰,但是全三維數字化設計在提高效率、減少問題、縮短流程、優化傳遞鏈路等方面存在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切沒有不可能,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要“摸著石頭過河”。“過程是比較艱辛的。”在劉立東看來,這項源起于國外軍工行業的設計技術,在國內經驗的積累和應用上一直比較薄弱,並未有成熟的模式經驗可資借鑒。

“在‘長七’火箭全面採用之前,也有其他型號應用過,但都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數字化設計和制定。”劉立東認為,全三維數字化設計要真正應用起來,就要面臨制定一套適合火箭研製的流程管理辦法和標準體系,而這也成為了劉立東必須要攻克的堡壘。

“舉例來説,更改標記如何處理,以前二維圖紙可以在藍圖上留有更改標記,後面的生産人員一看就很清楚直觀。但三維標記更改怎麼辦?這就需要既能滿足現在的使用習慣,又能在新工具、新流程中合理地納入進來。”劉立東實踐摸索中學會兩條腿走路,既研發技術,又探索標準,最終將一整套流程、制度制定出來,彌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

如今,通過幾年的創新探索,無論是頂層設計大綱,還是每個單機模型的驗收,劉立東都提出了詳細的實施方案,並且通過三維總裝設計,成功解決了二級發動機與一級氧箱前底閥門間隙過小等幾十項不協調問題,在打通三維設計和三維總裝鏈路的同時,完成了實現數字火箭的“最後一塊拼圖”。

作為我國首型採用全三維數字化手段設計的火箭,無論在設計、製造階段,還是試驗、裝配階段,“長七”火箭都實現了高效率、高品質、高速度的大幅提升,完成了另一個意義上的更新換代。

而今,由劉立東設計的全三維數字化設計模式和經驗已經相當成熟,並已上升到行業集團級標準,被推廣、普及開來。劉立東説,全三維數字化設計總結起來就是“形成了經驗,建立了流程,減少了問題,鍛鍊了隊伍,培養了人才。”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