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文化惠民: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
“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素不相識的人圍坐在圖書館中安靜看書,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圖書館工作人員“為人找書、為書找人”,則是一次文化的傳遞。今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公共圖書館法(草案)》,從立法的高度保障公共圖書館的投入,讓“書蟲”的免費閱讀沒有障礙。
而此前,國家頒布《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規範和界定了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責任和義務,將公共文化建設納入法治化、規範化軌道。
十八大以來,我國著眼于實現文化小康,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用,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好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其中一個重要制度設計和工作抓手,就是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中央制定《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確定了14個小類22條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國家標準。
貧窮不拒絕文化,扶貧離不開文化,文化有助於脫貧。與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相銜接,堅持反彈琵琶、精準扶貧,助推貧困地區與全國同步實現文化小康。中央有關部門統籌安排財政資金,實施百縣萬村綜合文化中心工程,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扶持建設1萬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讓貧困地區的群眾也能享受文化之光。
講好中國故事: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
歷史上,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闢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今天,“中國故事”還在續寫,“一帶一路”倡議正在掀開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
“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G20杭州峰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等多個國際重要場合,利用主題演講、署名文章等形式,以生動的語言、鮮明的表達、國際的視角,講述中國故事,在世界上掀起強勁的中國風。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被譯成22個語種、25個版本,在海內外已經發行了625萬餘冊,中國理念、中國制度、中國方案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理解和認可。
交流促相知,相知促相親。拓展對外文化交流的廣度與深度,用好中醫藥、中國美食、中國園林、中國功夫等文化名片,持續打造“感知中國”“歡樂春節”“四海同春”等文化交流品牌,使中華文化的親和力、感染力顯著增強。
感染力決定傳播力,傳播力決定影響力。文化産品和服務出口已成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這些年,我國對外文化貿易增長迅猛,2016年文化産品出口額786.7億美元,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直接投資39.2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18.6倍;圖書版權輸出1萬種,輸出和引進品種比例由2012年的1:1.9提高到2016年的1:1.6。這些文化産品和服務中凝結的正是當代中國人的所思所想,是中國文化的精氣神。
《光明日報》( 2017年07月24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