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激發中華文化精氣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述評

光明日報記者 張玉玲

近日,杭州歌劇舞劇院的《遇見大運河》在法國巴黎會議宮表演廳上演,用藝術的方式向法國米迪運河致意。從2014年首演以來,這場文化遺産舞劇已演出百餘場,走過中國大運河沿線6省2市,今年又從法國開啟了世界巡演之旅,搭建起東西方交流溝通的橋梁,傳播當代中華文化的精氣神。潤物無聲,巡演喚起人們對自然、歷史的敬畏;改革創新,文化的根脈在傳承,文化的基因在生發。這只是文化體制改革成效的一個小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宣傳文化戰線高舉改革旗幟、聚焦“四梁八柱”、銳意攻堅克難,在鞏固已往改革成果基礎上,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在新的起點上縱深拓展,取得一批開拓性、引領性、標誌性的制度創新成果。通過改革,進一步激發了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進一步促進了文化事業文化産業蓬勃發展,進一步增強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加強頂層設計:搭好文化體制改革的“梁”和“柱”

一枝古藤,千顆種子。蘇州博物館用創意讓歷史“活”起來,從明代書法家文徵明親手種植的那棵500多年的紫藤樹上,採集種子,加上精細雅致的外包裝,名為“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種子”,熱銷給各國參觀者,文化生生不息之美悄然播撒。

五千多年的文明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今天怎樣讓更多的文化“種子”重新綻放,彰顯當代中國人的精氣神?在新的形勢下,又如何進一步破解制約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協調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些是需要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來作答的重大課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推進治國理政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高度,對文化改革發展進行謀劃和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思想新要求,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

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先後制定《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編制《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出臺“兩個效益”相統一、媒體融合發展、特殊管理股試點、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等40多個改革文件,進一步明確改革的目標思路和任務舉措,細化了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搭建起文化制度體系的“梁”和“柱”。

改革,爭在朝夕、重在成效。改革愈深入,愈顯“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決斷力和執行力。文化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建立任務臺賬、加強督察問效,重點任務進展一月一反饋、一季一督察,跟蹤效果、及時整改,確保各項改革任務落地生根。截至目前,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確定的104項文化體制改革任務已完成97項,其餘7項正在抓緊推進之中。

激發創新活力:做優做強做大文化産業

近年來,整體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文化産業卻難能可貴地始終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2016年文化産業還交出“雙突破”的“成績單”:文化産業增加值首次突破3萬億元;佔GDP的比重首次突破4%。這成績來自於,十八大以來著眼“供給側”用勁發力,積極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和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優化佈局結構,提高供給品質,推動文化産業快速健康發展。

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説:“哪有文化、哪早晚就會出現經濟繁榮,而哪出現經濟繁榮,文化就向哪轉移。”文化産業作為朝陽産業、幸福産業,既是滿足人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的有力支撐。

企業是經濟最活躍的細胞,文化企業的成長見證著文化産業的活力迸發。來自工商總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文化及相關産業企業數量超過322萬戶,同比增長22.4%,比全國企業數量平均增速高出3.1個百分點。目前,滬深兩市文化上市公司達103家,約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3.21%,其中營業收入超100億元的有10家,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板塊”。

數字的變化折射理念的變化。“文化+”與教育、資訊、旅遊、體育、建築設計及相關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正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特別是對接“網際網路+”戰略,文化與科技“雙輪驅動”,推動網路文學、網路音樂、網路動漫等新興業態迅猛發展,改變著人們的文化消費方式,也拓展了文化産業新的發展空間。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