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由大到強的跨越
現代農業拓展勢如破竹,作為優勢産業的畜牧業也在發生“蝶變”。碧草如海、牛羊成群的錫林郭勒大草原上,標準化牛羊肉精深加工基地大莊園肉業産業示範園落戶於此,産業鏈條涵蓋了飼草種植、牛羊繁育養殖、品種改良、屠宰與精深加工等多個領域。
“錫林郭勒大草原是世界級的天然牧場,我們致力於將這裡綠色優質的牛羊肉銷往全國、送達海外。”在高度自動化的生産流水線前,大莊園肉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喜良説,當前大莊園引進了世界一流的生産設備和工藝流程,年加工生産能力達10萬噸,年産值近50億元。
巴彥淖爾市是全國地級市中規模最大的肉羊生産加工基地,隨著養殖規模的提升,近年來以品種改良帶動品質提升成為不少肉羊養殖企業全新的發展著力點。2011年起內蒙古富川養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培育種羊,並在市場中推廣杜泊、薩福克、巴美等肉羊優質品種與當地傳統養殖品種小尾寒羊進行雜交。公司副總經理孫建強説:“經過長期觀察,品種改良有效提高了雜交羔羊的成活率、抗病力,使肉羊的經濟效益大幅度增強,從而提升了廣大農牧民的市場抗風險能力。”
2016年內蒙古啟動“百萬頭肉牛”種子工程,已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牛羊種業基地,年提供種公羊20萬隻的生産能力。同時,去年內蒙古牲畜存欄連續12年超過1億頭只,達到1.36億頭只,京津地區的優質牛羊肉産品超過一半來自內蒙古。
農牧業成內蒙古經濟“壓艙石”
2016年,內蒙古規模以上農畜産品加工業增加值達到1316.8億元,佔全區工業增加值的17%,成為繼能源、冶金之後第三大支柱産業,農牧業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重要支撐,成為內蒙古經濟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郭健説,目前,內蒙古已初步形成以糧油、乳産業為龍頭,羊絨、肉類産業為支柱,傳統優勢産業、特色産業多元發展的産業格局,具備了年加工轉化糧油1600萬噸、牛奶1000萬噸、肉類260萬噸、羊絨2.2萬噸、馬鈴薯360萬噸的生産加工能力。
隨著內蒙古農牧業産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企利益聯結機制也向縱深擴展,全區214萬農牧戶進入産業化經營鏈條,農牧民每人平均從産業化經營中得到純收入5264元,同比增長9%,佔全區農牧民可支配收入的45.3%。農民們有了新出路,腰包鼓了,生活也更加富足。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烏蘭圖克鎮新民村肉羊養殖戶趙永明説,和企業合作後,他們提供技術和飼料,自家養的肉羊發病少了,收入高了,生活越來越美。
一直以來,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是困擾奶牛養殖戶的重大難題。 “以前,企業就是簡單地給農民提供良種、化肥、飼料等生産資料,現在則是提供科技、資訊、融資擔保、相互入股等。”伊利集團董事長張劍秋説,集團創新産業鏈金融模式,通過資金扶持,帶動農牧民增收,已累計發放奶款近1400億元,帶動500萬農牧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