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熱血,去日本學環境學

  14年,吳向榮讓荒漠開出一片花海。受訪者供圖

賀蘭山下,河套之西,大漠黃沙,戈壁無垠。一陣風吹過,沙土從地表漫起,直撲到人們身上……吳向榮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也許,在不知不覺中,治沙造林的種子早已在他幼小的心靈種下。

有一個人,對吳向榮走上治沙造林道路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那就是他的父親吳精忠。小時候,吳向榮曾跟著父親親眼見證過專門用於“飛播造林”的農用播種機,種子從飛機底部撒落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想著那一顆顆種子將成長為一個個生命,給光禿禿的沙漠帶來綠意和生機,吳向榮感慨不已。

1992年,一位日本學者到阿拉善進行關於在沙漠種水稻的考察研究,這引發了吳向榮的濃厚興趣。

次年,正在讀高三的吳向榮突然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我要去日本,學習環境學。”

剛從環境學本科畢業後,吳向榮對環境治理與保護的認識還比較淺顯,當時,他認為,日本環境之所以搞得好,與其經濟發展緊密相關,而只要經濟發展了,環境就自然而然變好了。於是,吳向榮又選擇了經濟學專業進行深造,“我讀了兩個大學本科。”吳向榮笑笑説。

在日本上學期間,吳向榮寄居在米店老闆大沢俊夫家中,為了讓日本友人更加了解中國的人文風景,1997年,吳向榮邀請大沢俊夫和小學校長坂井昭保到阿拉善做客。

“你們這裡到處都是沙,怎麼看不到草和樹”,日本友人無意間的好奇發問,隱隱地刺痛了吳向榮的心。回到日本後,三人對阿拉善荒漠化治理的熱情高漲,並逐漸在騰格裏沙漠東緣的一段流沙種植灌木林。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