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1

成都市經信委主任施躍華:

優化産業佈局空間佈局,五大分區差異化發展

“在優化城市空間佈局、重塑産業經濟地理的大格局中,成都工業將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優化産業佈局和空間佈局,做強特色園區支撐。”施躍華表示,“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城市空間格局,要進一步深化落實差異化發展策略。

其中,在“東進”區域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生産性服務業,突出發展汽車製造、航空航太、智慧製造、節能環保等先進製造業,積極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航空物流等生産性服務業。

在“南拓”區域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新經濟。突出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和人工智慧等未來産業,加速發展數字經濟、智慧經濟、分享經濟等新經濟。

“西控”區域的製造業將向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型轉型發展,突出發展綠色食品、新一代資訊技術、軟體服務、工業設計等産業,構建綠色、低碳、可迴圈的産業體系,保持生態宜居的現代化田園城市形態。

“北改”區域則將依託國際鐵路港,發展適歐、適鐵先進製造和物流商貿等外向型經濟,突出發展高端裝備、軌道交通、航空航太、新材料等産業。

“中優”區域將發展先進生産性服務業和都市型工業,逐步疏解一般性製造業,著力高端産業和産業高端,加快總部管理、工業設計、人工智慧、虛擬現實、軟體服務等産業的發展。

解讀2

成都市建委總工程師陳順治:

12條軌交連接東進産業新城,高鐵交通半小時覆蓋周邊城市

推進“東進”,目前成都初步擬定了12條軌道交通線路,連接東進産業新城。包括18號線、13號線、24號線、38號線、達成鐵路、遂成鐵路、成渝客專、成自鐵路等。此外,“南拓”、“西控”、“北改”、“中優”都有相應的軌道交通予以支撐。

陳順治介紹,將依託軌道交通的骨幹成網引導“南拓”,以軌道樞紐支撐天府新區、高新區産城融合發展。

“西控”將以市域郊區軌道快線保障,並以此強化西控區域與中心城區點到點的快速連接、提升交通區位,另外通過TOD模式(公交優先發展模式)建設和改造西部城鎮,重塑城西經濟地理。同時陳順治還透露,為促進北改,將構建連接北部城鎮和産業區的軌道快線,促進北區舊城更新、産業轉型,強化北部區域門戶樞紐功能。

最後,成都將以軌道交通加密成網來支撐“中優”。“構建‘軌道交通+公交+慢行’的綠色交通圈,並通過軌道交通樞紐周邊資源的綜合開發,加快優化和構建中心城區功能圈和商圈,進而促進中心城區功能的整體優化。”陳順治説。另外記者了解到,城際軌道交通將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陳順治表示,今後高鐵交通圈半小時覆蓋周邊城市,串聯起成都平原“1+7”城市群,實現1小時覆蓋川南城市群和成渝經濟區主要城市。

解讀3

成都市規劃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瑛:

規劃150公里錦江生態軸,打造4800公里自行車交通網

“著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近期,成都先後編制了《成都市域天府綠道總體概念規劃》《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總體概念規劃》《成都市中心城區小遊園、微綠地實施規劃》等生態專項規劃,規劃助推‘全域增綠’”。張瑛表示,成都規劃了“一軸兩山三環七道”市域天府綠道體系,將綠道系統與慢行系統有機銜接,串聯沿線的城市森林公園、歷史遺跡、農業産業園及特色鎮,突出環境保護、地域特色、生活需求及旅遊功能,充分體現“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原則。

“錦江生態軸”自都江堰起天府新區止,全長約150公里,貫通成都全域,環城生態區內也將形成約500公里環城天府綠道。

規劃“兩網多線”的慢行交通體系,將形成約4800公里以上的自行車交通網和4500公里以上的步行交通網,為市民營造一個安全、便捷、舒適、高品質的慢行交通環境。此外,到2020年,計劃新建中小學、幼兒園320所,其他各類社區服務設施730處,通過構建城市社區服務設施體系,為建設和諧宜居生活城市提供堅實功能支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