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開展廁所革命

2015年,國家旅遊局提出廁所革命3年行動計劃。在自治區政府的堅定支援下,自治區旅遊發展委員會全力推進廁所革命。2015年內蒙古共新建、改建旅遊廁所772座,超出計劃任務的2.24倍;2016年內蒙古將廁所革命範圍擴大到交通沿線、城鎮和農村牧區等場所,建成廁所1147座(不含各盟市集中定制的1000座移動水衝式廁所),同比增長48%,提升了旅遊服務品質。

在實施廁所革命工作中,自治區旅遊發展委員會強化責任管理,保證旅遊廁所設計科學、合理、規範,保證新建、改建旅遊廁所品質和數量;以乾淨衛生、使用方便為第一原則,同時注意增設殘疾人無障礙通道、便位、兒童洗手池等細節,在外觀設計上,有新意、有創意,因地制宜地體現民族和地方特色。

呼倫貝爾盟、錫林郭勒盟、赤峰市等草原資源豐富的地區,在旅遊廁所建築外觀上保持著與蒙古民族文化的統一性,蒙古包式圓形穹頂和具有民族特色裝飾的設計,將蒙元文化深深刻在了建築物上,旅遊廁所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在沙漠、高山等沒水沒電的偏遠地區,自治區旅遊發展委員會積極引導,因地制宜採用新技術、新材料建設廁所,用科技成果武裝廁所,使廁所符合現代時尚、方便實用、節能節水、保護環境等要求,讓廁所更經濟、更環保、更便捷、更人性、更易維護、更耐用。

數據顯示,在內蒙古的A級景區,廁所與景區風景、建築自然融合且乾淨、衛生、整潔,遊客滿意度同比提升5個百分點;交通沿線驛站、旅遊廁所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維護和管理水準明顯提高,遊客滿意度同比提升6個百分點。

強力推進旅遊扶貧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近年來,自治區旅遊發展委員會加快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鄉村旅遊服務水準,保障和促進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不斷開創鄉村旅遊富民工作新局面。

蒙兀室韋蘇木在旅遊扶貧政策引導下,鄉村牧區旅遊經營戶年平均收入10~12萬元,騎馬遊經營戶年平均收入4萬元,農牧民平均收入達3萬元以上,實現了脫貧致富。旅遊發展拉動了賓館、酒店、旅遊商品銷售産業的發展,並逐步成為室韋村經濟發展新的支柱産業。

朝鮮民族鄉東光村從一個窮困的小山村發展成為集民俗表演、美食、購物、休閒農業觀光為一體的民俗旅遊小鎮。目前,從事鄉村旅遊經營戶佔東光村總戶數的33%,有20家特色家庭遊旅遊戶、3家賓館、1家泡菜加工體驗學校、4家旅遊紀念品店。

在草原上發展牧家樂,在大興安嶺發展林家樂,在黃河岸邊發展漁家樂,在河套平原等農區發展農家樂。目前,內蒙古共有農業與鄉村旅遊點597家、鄉村旅遊接待戶4317家(含星級鄉村旅遊接待戶462家),2016年接待鄉村旅遊遊客超過3000萬人次,同比增長20%,實現鄉村旅遊收入609億元,同比增長21.8%。全區鄉村旅遊農牧民直接從業15萬人,帶動間接從業60多萬人,全區57個國貧、區貧旗縣的294個村(嘎查),近3.5萬貧困人口通過旅遊脫貧,佔2016年全區脫貧人口總數的14.6%。

今年,內蒙古還將推動10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2萬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直接帶動3萬貧困人口脫貧,間接帶動5萬貧困人口脫貧,使全區20個鄉村(牧區)旅遊扶貧重點村(嘎查)年旅遊經營收入達到50萬元,貧困人口年每人平均旅遊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將鄉村(牧區)旅遊與全域旅遊相結合,創建5個鄉村(牧區)旅遊集聚區、10個文明鄉村(牧區)旅遊示範村,新增星級接待戶100戶。

內蒙古自治區旅遊局更名為旅遊發展委員會,成為自治區政府組成部門,標誌著構建旅遊産業綜合治理機制的重大創新和歷史突破,將進一步增強全區旅遊業發展的動能與後勁。在經濟新常態下,旅遊業的綜合帶動作用將越來越大,加快旅遊業統籌協調發展、成立旅遊發展委員會是大勢所趨。更名,不僅是名稱的變化,而是在行政主體、機構人員、職責許可權等方面都有了實質性調整。新機制催生新活力,新機遇激發新作為。通過旅遊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強化旅遊部門綜合協調職能,進一步強化旅遊産業跨界融合的統籌整合,進一步強化全産業鏈、全要素的打造提升,發揮內蒙古旅遊資源的獨特優勢,推動“國內外知名旅遊目的地”建設,把旅遊業培育成重要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