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在相互成就中延續

説起2003年3月10日的一則新聞,很多香港居民仍然記憶猶新。當香港無線電視臺播報出威爾斯親王醫院有7名醫生、4名護士出現發燒、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的消息時,誰也不會想到一場災難性的疫病正在淩厲襲來。

1755人感染、296人死亡,非典的衝擊波瞬間將香港拉入恐慌中,平時喧鬧的中環成了“倒著走都不用擔心碰到人”的光景,而香港的失業率急速攀升至8.7%。

“假如特區有困難,例如在醫療物資及防護器材的供應等需要內地協助的話,中央一定會全力支援”,同樣緊缺抗疫醫藥物資的內地伸出了援手,其後“個人遊”開放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簽署了。救急與救困、輸血與造血,陷入極度困難的香港經濟短時間內硬是被拉了上來。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香港立時行動起來,震後不到30分鐘,香港紅十字會撥出50萬元人民幣馳援災區;不到8小時,特區政府向立法機關申請緊急撥款3億港元賑災。95%的香港居民捐款,援建資金累計達百億港元,親赴災區的義工達2000人次,8年再造、山河重整,今日挺立著的汶川,傾注了多少香港同胞之情!

一系列的互助行動和舉措共禦天災、消弭困頓,兩地的合作熱情持續升溫、合作機制不斷升級。

2004年10月至2015年11月,CEPA的10個補充協議、2個子協議陸續簽訂。

“CEPA大大加強了香港與內地的貨物和服務貿易關係,大大促進了兩地貿易及投資便利化,共商共贏,互惠互利,前所未有的服務貿易自由化讓兩地的開放與合作達至新高度。”香港特區政府工業貿易署署長甄美薇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評價。

因為CEPA,內地對香港開放了153個服務貿易部門,佔全部服務貿易部門的96%;因為CEPA,香港十家律師事務所得以在內地以合夥方式聯營;香港的醫療服務提供商在內地設立26家醫療機構;因為CEPA,港産片不再受配額限制,香港方面可以控股合資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港資旅行社可以獨資運營。

政策溝通,貿易暢通,合作由點及面、由線成片,兩地在深度互通互融中書寫著20年來攜手走向繁榮發展的魅力篇章。

2017年6月9日,香港恒生指數再度突破2.6萬點。中環某證券公司,坐在電腦前的資深股票經紀人劉先生輕鬆怡然。“1998年我就來了香港,歷經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在最困難的時候都沒有動搖過信心。香港的經濟有底氣,內地的經濟夠蓬勃,向好的趨勢不會變。”

翻閱經濟的“晴雨錶”,從香港金融市場20年來的變遷之路上找尋發展的足跡,更能清晰、直觀地感受兩地合作之力度。

20年,港股市值由3.2萬億元增至28萬億元,增長近8倍;上市公司數目由619家增至2000多家,增長近3.3倍;在港上市的中資企業由83家增至1013家,佔全港上市公司總數50.4%、港股市值的63.7%。

2014年11月,滬港通開通;2015年7月,香港與內地基金互認;2016年12月,深港通開通;2017年5月,債券通獲批。

“炒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對記者説,“我們常説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但20年前香港只是一個區域性的金融中心”;“一國兩制”成為“香港金融業過去和未來繁榮發展的基石”。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