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蒙古長調傳承人阿拉塔其其格。本人供圖
長調的傳承人她用愛發聲
“爬不過的是金色聖山,爬過的是悠揚的歌聲;憑著歌聲,使我投進母親的懷抱……”這首悠揚的《金色聖山》,不僅是一曲經典的蒙古長調民歌,更像是一串牽連著祖孫三代的音符,穿過世紀,越過國界,讓親人相聚,讓長調綿延……
阿拉坦其其格説,外祖母在母親8歲的時候,教母親唱《金色聖山》,而當她親耳聽到外祖母完整地唱完《金色聖山》時,她自己也已年過半百。
因為在國際蒙古族長調演唱比賽中以一首《金色聖山》奪得金獎,阿拉坦其其格在蒙古國找到了姥姥,後來將姥姥接回國內,她親耳聽見了姥姥唱歌,“那一次我真正感受到,我的姥姥真的是很會唱歌的人。”她説。
如果説《金色聖山》傳承著阿拉塔其其格一家三代的血脈,那麼蒙古長調則可謂貫穿于整個蒙古族的輪迴。
半個世紀過去,曾經愛唱歌的小姑娘,已成著名的長調大師、研究生導師,阿拉坦其其格在教授長調時,往往會在第一節課問學生們:“是不是真的熱愛長調?”而在學生遇到困難想要放棄學習長調時,她會問學生,“作為蒙古族人是否有責任將長調傳唱下去?”
談及教學,阿拉坦其其格説,唱歌最忌諱不停地練,而“要動腦筋去悟,用心唱”。她坦言,教學過程中她十分嚴厲,“因為我是那麼要求自己的,我覺得我能做到,我的學生們也應該能做到”。
這份嚴厲或出於她的認真嚴謹,或出於她的責任感、使命感,因為阿拉坦其其格對長調愛得深沉而細膩。在她看來,長調誕生於蒙古族人的日常生活,承載著整個民族的性格和氣概。
不懂蒙古語的聽眾或許聽不懂長調的歌詞,但一定能感受到長調的寬廣、悠揚,正如蒙古族人經歷的那樣,他們眼裏看到的就是一望無際的草原、沙漠,因此唱出來的也就是這樣心境。
“在內蒙古不同的地區,同樣一首長調歌曲唱出來的風格都不盡相同,因為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不同,當地人民的演唱風格就會隨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阿拉坦其其格説。
1983年,是阿拉坦其其格難忘的另一個年份,她第一次以中國歌唱演員的身份走向國際舞臺,也是第一次將長調帶出國門。“當時是在日本,我唱了《富饒遼闊的阿拉善》《遼闊的草原》等等,後來日本人提出讓我不要用話筒,改成清唱,他們想聽最純凈、天然的聲音。”阿拉坦其其格回憶。
“音樂真的是無國界的,即便他們聽不懂歌詞,但旋律中的情緒、情感,他們是能感受到的”,阿拉坦其其格説,站在國際舞臺上演唱並沒有特別不一樣的感受,“觀眾都是一樣的”,但當語言不通的觀眾因為她的歌聲而閉目落淚,這讓她驚喜和欣慰,“當你用心唱,觀眾也會用心聽,你動心了,他們也會動心”。
如今主要致力於培育長調接班人的阿拉坦其其格表示,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長調,她希望繼續將長調唱出蒙古族,唱向世界。“我對我的學生最大的期望,就是他們首先對人生有正確的態度,然後保護、傳承蒙古族人骨子裏的靈魂性的文化。”她説。(中國青年網記者黃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