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

讓城鄉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是重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沒有民生的持續改善,我們做的所有工作都毫無意義。讓城鄉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是重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樸實的話語,有力的誓言。

堅決限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直轄之初,重慶有366萬貧困人口,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沒有貧困地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市人民的全面小康。市委市政府立下“軍令狀”,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保障,加大資金投入,確保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近年來,重慶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著力構建脫貧攻堅長效機制,不斷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全市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202萬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20.6萬人。

高山生態扶貧搬遷——重慶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大舉措。2013年以來,全市累計搬遷70余萬人,而且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村級便民服務中心、農村公路、農村電商成為農民的“脫貧三寶”。

特別是農村公路建設,重慶堅持扶貧攻堅、交通先行,將其作為最緊迫的硬任務來抓。要知道,重慶大山區、大庫區,山高壑深,要修一條路有多難。再難也要辦!不能只算眼前經濟賬,要算長遠的大賬!

過去4年中,全市累計投入400多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4.1萬公里。目前,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2.4萬公里,實現100%的行政村通暢、300戶以上的撤並村通達,行政村通客車率達94.4%。地處深山的城口縣東安鄉興田村由於公路修通,昔日窮山溝成了4A景區,當地農民開辦起“大巴山森林人家”,走上致富路。農村公路成了農村群眾的脫貧路、致富路、小康路、幸福路!

重慶按照“五個堅持”的原則,即堅持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堅持既當期可承受、又長遠可持續,堅持既解決民生實際問題、又持續提升民生水準,堅持既抓實具體民生項目、又建立民生工作長效機制,堅持不斷增強民生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可持續性,集中力量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普遍關心的民生突出問題,每年滾動實施一批民生實事,切實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教育均衡發展,讓每個孩子都有書可讀。2015年,重慶開始實施“暖冬計劃”——為全市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小學安裝取暖設施設備,涉及全市21個區縣(自治縣)的1024所學校,21萬高山地區的孩子實現了溫暖上學。目前,全市學前教育毛入學率已達81.03%,高於全國平均水準6.03個百分點。

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2015年底,我市已建成2606個“撤並村”衛生室,基本解決了農村地區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如今,全市醫療衛生機構近兩萬個,市民看病基本實現“疑難病症不出市、重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鎮鄉(社區)”。

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強。按照“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重慶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嚴守“五個決不能”底線: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GDP和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能以犧牲綠水青山為代價換取所謂的“金山銀山”,決不能以影響未來發展為代價謀取當期增長和眼前利益,決不能以破壞人與自然關係為代價獲得表面繁榮,決不能對當前環保突出問題束手無策、無所作為,對苗頭性問題疏忽大意、無動於衷。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五大環保行動,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5.4%,為全國平均森林覆蓋率的兩倍多;主城區已基本沒有燃煤電廠、燃煤鍋爐、化工廠和鋼鐵廠,2016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01天;加強湖庫整治,全市地表水水質總體良好,長江、嘉陵江和烏江幹流重慶段水質總體為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已成為了人們的共識。

人居環境持續改善。許多市民告別了低矮破舊、設施簡陋的住房,遷入寬敞明亮、配套齊全的樓房;持續推進山水園林城市建設,建成了一大批公園、綠地、體育健身設施和登山步道,“開門見綠,推窗見景”成為現實。

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2016年,我市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1996年的5.9倍和7.8倍,基本實現人人享有社會保障。

除此之外,山坪塘整治、城市棚戶區改造、主城區背街小巷市容環境整治、擴大就業技能培訓……一大批民生實事的實施,推動全市民生領域“冰點”逐漸消融、“難點”接連破題、“底線”加緊築牢,“保障網”更為堅實。

連續上榜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成為唯一進入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的超大城市……重慶在眾多榜單中收穫美譽。這無疑是民意最真實的表達。

城市精神——

低調務實、少説多幹,敢於擔當、積極作為,走對路、紮實幹,3300萬巴渝兒女只爭朝夕

崢嶸歲月競風流,風雨兼程譜華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認真貫徹全面從嚴治黨戰略部署,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為各項事業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加強作風建設,全力抓好中央八項規定和市委實施意見的貫徹執行,實施黨員幹部“八嚴禁”、“十二不準”,嚴厲查處群眾反映強烈的公款吃喝、公費旅遊、公車私用等問題;開發群工系統,實施群團改革,各級黨員幹部一心一意謀發展,切實推動了黨風政風的轉變,健康清朗的政治生態和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正在形成。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