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慶出臺《關於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意見》,以實現空間佈局更加優化、資源配置更加高效、發展動能更加強勁、發展特色更加彰顯、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的工作目標。

談變化,最直觀的莫過於交通的變遷。上世紀80年代前,重慶僅建成5座大橋;截至2016年底,僅主城長江和嘉陵江上就擁有橋梁29座;今年,重慶主城將同時建設11座跨江大橋。重慶成為名副其實的“橋都”。

軌道交通從無到有,發展迅猛。目前,重慶實現軌道交通運營里程213公里,規模排名全國第六。其中單軌交通運作里程99公里,重慶借此成為全球最大的單軌交通裝備製造業基地,創立了多個國家、行業和地方跨座式單軌標準規範。目前,國內外40多個城市正在規劃研究應用重慶單軌交通系統……

截至2016年底,全市鐵路網形成“一樞紐八幹線”網路格局,高鐵通車里程達到356公里;高速路總里程達到2818公里,路網密度3.42公里/百平方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2.4萬公里,撤並村全面實現通達,行政村全面實現通暢;內河水運貨運平均運距、水路貨運週轉量等多個水運指標位居全國內河首位,4個樞紐港、9個專業化重點港口為支撐的內河航運體系基本形成;江北機場旅客吞吐量達3589萬人次,全國排名第九。

大力推進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是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一個側面。

隨著全市空間佈局的優化和區域功能定位的明晰,區域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大都市區一體化發展,正成為國家中心城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和成渝城市群的主要支撐;以生態經濟為支撐的生態發展區,正著力推動産業發展生態化、生態資源産業化,建設綠色發展示範區。按照“産業跟著功能走、人口跟著産業走、建設用地等要素跟著産業和人口走、公共服務跟著功能和人口走”的思路,全市資源要素加快實現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特色發展、差異發展、協調發展、聯動發展成為現實。

處於城市發展新區的永川在過去五年中工業經濟加快發展,園區邁上千億級臺階,機器人及智慧裝備、電子資訊、汽車及零部件、特色輕工等産業集聚發展,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裝備製造(機器人)示範基地。

處於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的武隆大力發展旅遊産業,成功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被聯合國授予“可持續發展城市範例獎”,譜寫了“綠色崛起、富民強區”的精彩篇章。

如今,全市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過去五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1.7%,發展品質和效益同步提升,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9.8%和11.8%,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已成為重慶發展的關鍵詞!

市域內,各功能區域“各優其優、優優與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重慶堅持全國“一盤棋”,全面融入、參與、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強與相關省區市協作合作,加快建設成渝城市群,著力構建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

經濟發展——

重塑老工業基地,重慶,用不長的時間,綻放出了一個百花齊放的春天

在過去的4年中,重慶經濟增速曾連續13個季度保持全國第一,與此同時,經濟發展的效益和品質同樣令人矚目。回想20年前,1996年,重慶GDP僅為1315億元;2016年,GDP達到1.75萬億元。20年間,全市經濟總量增長12.4倍;1996年,重慶的城鎮化率僅為29.5%;2016年,這一數字飆升至62.6%,超過全國平均水準。

直轄之初,凡論重慶經濟,令重慶人驕傲的總離不開汽摩、鋼鐵産業,重慶是老工業基地,産業結構不合理,發展動力不足,是橫亙在重慶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這些年,重慶經濟發展抓住了牛鼻子——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發展實體經濟不動搖,重慶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引擎”馬力十足。

改革是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改則活,革則新。

重慶緊密結合實際,積極落實中央交辦的重大改革任務,聚焦制度創新,務實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重慶堅持問題導向抓重點、關鍵突破帶全局、結果導向求實效,勇當改革的“促進派”和“實干家”,各級幹部親力親為抓改革,撲下身子抓落實,突出抓好一批具有標誌性、引領性、支柱性的重大改革,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

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僅2016年,重慶就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煤礦、鋼鐵去産能任務,去除商品房庫存900萬平方米,處置完成231戶國有僵屍、空殼公司。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