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項目+自貿區”成開放“新引擎”

如果説,重慶打造聯通世界的“Y”字形大通道,奠定了重慶開放發展的基礎。那麼,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和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運作,則是開啟了重慶開放發展的“新引擎”。

中新重慶項目是中國和新加坡繼蘇州工業園、天津生態城後的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正式啟動一年多以來,雙方緊扣金融、航空、交通物流和資訊通信四大合作領域,國家部委專門出臺的創新舉措或支援意見已達47條,內陸地區聯通世界的資金、物流、資訊“梗阻”正在打通。

“這些創新政策在中西部領先,有的甚至是全國唯一。”中新(重慶)項目管理局局長韓寶昌為《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介紹,如重慶開展股權投資基金人民幣對外投資業務、企業赴新加坡發債、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創新改革試點。重慶機場向新加坡開放“第五航權”,雙方合作建設海底高速通信光纜等。

韓寶昌説,中新(重慶)項目開創了“重慶+國內外”、“有形+無形”的新模式,其戰略考量不只在於促進重慶的發展,還在於增強輻射力,增強體制機制的可複製性。“雙方既在重慶建設産業園區,吸納新加坡投資項目,還將開展大量無形的合作,合力打造一張以重慶為運營中心的‘互聯互通’網路。雙方的合作可以在中西部任何地方。”

目前,中新重慶項目實現物流和融資成本“雙降”的目標正在成為現實:

一是物流成本方面,國際多式聯運體系已初現雛形,貨單、載具等制度規則已開始統一,開始實現多式聯運“硬體上的無縫連接,軟體上的規則統一”;二是融資成本方面,雙方多樣化的跨境投融資渠道已逐步建成。企業在新加坡發債或貸款已達32.2億美元,已為企業節約融資成本1.52億元。

與此同時,4月1日正式掛牌運營的重慶自貿試驗區,則將創造更大的制度創新空間,進一步激發重慶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接點的作用。

重慶市商務委副主任、重慶自貿試驗區辦公室主任李謙説,當前以“渝新歐”為代表的陸上國際貿易規則仍有待完善。如鐵路運單無法融資押匯、鐵路載具標準空白等。“自貿試驗區將創造出更大的制度創新空間,正是構建陸上貿易規則的絕佳契機。”

“前兩批自貿試驗區的53條成功經驗中,重慶自貿試驗區已複製了49條。”李謙説,其中包括負面清單、事中事後監管、一顆印章管審批、放寬外資準入門檻等,將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和要素成本。尤其是營商方面的要素成本。重慶將借此成為投資的“成本洼地”。

“目前,重慶已形成‘四區疊加’格局,釋放巨大開放紅利。”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湯宗偉説,國家此前在重慶設立的兩江新區、自主創新示範區,以及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核心區,均與自貿試驗區的範圍大部分重合,且前三者已在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探索。

例如,重慶自貿區與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的區域範圍大部分重合。後者前期的探索,如多式聯運規則、跨境投融資政策等將直接成為自貿區的組成部分。其暫未實現的創新探索,則將依託自貿區得以實現。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