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適應經濟新常態,依賴於新舊動能的平穩轉化。您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培育得如何?可否順利替代舊動能所發揮的作用?

寧吉喆:一季度延續了新動能加快成長的勢態。

先看工業,裝備製造業、高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這三個代表新動能的産業,支撐作用明顯。一季度,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2%和13.4%,增速分別高於整個規模以上工業5.2和6.6個百分點。同期,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3%,增速高於規模以上工業3.5個百分點。即便在傳統産業內部,新産品、新服務的脫穎而出,例如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共用單車,也推動了工業在轉型升級中加快增長。

再看服務業,傳統服務業裏孕育出大量新服務、新業態,平臺經濟、分享經濟、數字經濟都呈現出爆發性增長,一季度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高達57.0%,比上年同期提高21.0個百分點。新業態的發展還帶動了快遞等行業的發展,吸納了大量就業。

儘管新産業、新業態在規模上尚難以和傳統産業等量齊觀,但其快速增長的勢頭表明,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雙創”的引領下,經濟新動能正在迅速積聚,並成為經濟增長和提質增效的重要力量。一季度,百元固定資産投資帶來的GDP為193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元,勞動生産率也同比增長6.7%。

所以,我堅信,新動能的加快成長與舊動能的改造提升共同發力,將促進中國繼續保持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

中國經濟前景怎麼看?

中國經濟新常態特徵更加明顯,穩中向好的態勢將不斷鞏固

記者:一些專家判斷,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會呈現“前高後低”的走勢,您怎麼看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勢,當下究竟處於經濟週期的哪個位置?

寧吉喆:我們判斷經濟走勢,不能只看增速一個指標。沒有增長是不行的,增長率低了也不行,但增長率不是萬能的,GDP也不是萬能的,還是應該用新常態的眼光,用新發展理念來判斷。

首先,中國經濟運作能夠保持在合理區間。判斷經濟運作是否健康,我們常用經濟增速、就業形勢、物價水準、居民收入、國際收支五大指標來衡量。一季度6.9%的增速在世界範圍內仍是數一數二的。3月末,全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4%,就業形勢總體平穩。此外,我們物價總體溫和,國際收支有所改善,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7%,高於GDP增速0.1個百分點,高於每人平均GDP增速0.6個百分點左右。

因此,增速是重要的,因為只有在發展中才能化解矛盾。但是,增速不是唯一的,對於增速高零點一個百分點或是低零點一個百分點的波動,不宜過於敏感,還是應該更多地關注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今年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0%以上,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4.1%,這為全年增長品質效益的提高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特徵更加明顯,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將不斷鞏固。一季度,服務業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0.1個百分點,高出第二産業1.3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6.5%,比第二産業高出17.8個百分點。服務業增長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1.7%,比第二産業高出25.6個百分點。這都證明,服務業引領作用在增強,經濟結構優化的特徵更加明顯。

總之,觀察未來走勢,實現全年經濟發展的預期目標是有底氣有條件的,對此應充滿信心。

記者:經濟運作還有哪些不確定性因素?産能過剩、風險積聚等問題是否得到緩解?目前經濟運作的風險點還有哪些?

寧吉喆:我們既要看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的成效,區域結構和産業結構都在改善,房地産和金融風險總體可控。同時,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結構性矛盾是長期積累形成的,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就一蹴而就解決了。

例如,儘管工業産能利用率提高了,但鋼鐵、煤炭以及煤電等行業供大於求的矛盾沒有根本解決,去産能、調結構仍然任重道遠。房地産市場總體調控取得了明顯成績,但是房地産市場的結構性矛盾並沒有解決,一二線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壓力依然存在,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的壓力也不小,一旦放鬆調控還會反彈。金融風險總體可控,但是宏觀杠桿率較前幾年還是略有上升,不排除某些風險點依然存在。

中國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凸顯,在一些領域、地區、行業仍是比較突出的,分化狀況不能忽視,結構調整任重道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艱巨。

應當看到,不發展是最大的風險,我們還是要在發展中化解風險。經濟的轉型升級也是在穩中求進、化解矛盾中實現的,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現處於進行時,正走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創業推動的大道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