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召開的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有新動力,網際網路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習總書記對網信事業高屋建瓴的講話,無疑為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作為中國網際網路産業的一線工作者,我們倍感鼓舞在推進網信事業發展的“長征”路上,騰訊作為民族網際網路企業的先行者,有責任與義務貢獻我們的智慧與力量,也讓我們以更飽滿的信心和熱情參與國家網信事業跨越發展。

一、踐行“網際網路+”,激發數字經濟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有新動力,網際網路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我們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帶動全社會興起了創新創業熱潮,資訊經濟在我國國內生産總值中的佔比不斷攀升。”

截至去年年底,中國網民人數超過7億,網際網路越來越成為中國人學習、工作、生活的新空間、獲取公共服務的新平臺。“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正在持續加速網際網路行業與傳統行業的跨界融合,推動各類生産與消費活動的資訊化和數字化,促進如以滴滴、摩拜單車等為代表的分享經濟新業態的出現。數字經濟的發展,讓網際網路等新興技術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讓數字經濟在我國國內生産總值中的佔比不斷攀升。

騰訊一直倡導與踐行“網際網路+”理念,用騰訊的連接能力提高公共服務水準,帶動全社會創新創業。2016年以來,我們開始更深入地思考網際網路産業在與各行各業通過“+”融合之後,如何激發數字經濟的新動能,推進社會治理和網路強國戰略的落地。

在連接與賦能方面,騰訊正在加快移動網際網路,尤其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平臺的發展,使大規模的連接成為可能,並能賦能于個人和各類機構。在此基礎上,騰訊持續挖掘“網際網路+”的應用場景。以“網際網路+政務”為例,累計服務用戶超過2.3億,交通繳罰、發票驗證、公積金查詢等剛需功能已達“秒級”服務。目前,這些場景還在不斷延伸,深度挖掘生活場景中的數字經濟的機會,實現“網際網路+”的産出和效益是我們正在努力的一個方向。

在內容産業的數字化融合方面,騰訊一直嘗試打破傳統內容載體之間的界限,促進內容智慧財産權的融合。並在內容生産、製作發行、版權合作等全産業鏈展開國際合作。數字內容産業具有轉方式、調結構、促消費、擴就業的獨特作用,騰訊與國內其他網際網路企業一起,在全球性數字內容生態方面積極佈局,積累了豐富的商業經驗與資本實力。今後,騰訊希望能夠充分發揮數字內容産業的競爭力,為國家掌握全球文化産業主導權的戰略提供“軟”支撐。

二、加大科技投入,引領科技創新大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同世界先進水準相比,同建設網路強國戰略目標相比,我們在很多方面還有不小差距,特別是在網際網路創新能力、基礎設施建設、資訊資源共用、産業實力等方面還存在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術上。”騰訊正在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努力從一個産品導向的公司,轉向科技導向的公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力圖在核心技術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網際網路企業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是作為世界網際網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支撐和主要標誌。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只有通過技術的進步,企業才有可能保持在戰略方面的制高點。自2001年起,騰訊即開始著手申請專利,並在2010年、2013年和2015年三次獲得中國專利金獎。目前騰訊在中國網際網路領域的專利累計申請數量位居第一,在國際上僅次於微軟和谷歌。截至2016年7月12日,騰訊在中國公開的專利數量達到11000多件,成為了首家在國內專利申請公開數量突破萬件的網際網路企業。與此同時,我們的專利申請也走出國門,我們在美國的專利申請數量超過1000件,為日後進入國際市場與國外同行進行競爭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緊握“生命線”,牢築網路安全防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世界範圍看,網路安全威脅和風險日益突出,並日益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國防等領域傳導滲透。特別是國家關鍵資訊基礎設施面臨較大風險隱患,網路安全防控能力薄弱,難以有效應對國家級、有組織的高強度網路攻擊。”

網路安全是網際網路良性發展的重要基石,騰訊非常注重通過安全能力主動凈化産業環境,實現公司社會責任與用戶價值的最大化。騰訊內部有一支技術和作風過硬的資訊安全團隊,他們連同公司旗下重點平臺提升技術對抗能力,防範處置不法資訊,協助有關方面打擊網路黑色産業鏈。在打擊治理電信網路詐騙及黑産方面,騰訊啟動了“守護者計劃”,並成立全國首個“騰訊反詐騙聯合實驗室”。“計劃”依託現代網路安全技術與大數據能力,形成了一個以技術對抗為先行,行業聯合共同防禦,教育宣傳為常態的反資訊詐騙的“騰訊模式”,利用自主研發的“鷹眼”智慧反電話詐騙系統和“麒麟”偽基站實時檢測系統,大幅降低了電信網路詐騙的發案率。

未來,針對電信網路詐騙這一社會頑疾,騰訊不僅會繼續開放自己的能力,還將加大技術和研究的投入,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與各個政府機關和社會部門一起推動“共治模式”的進程。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