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永豐縣三坊鄉高山紅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胡懷松利用攝像頭將採摘的有機藍莓拍照上傳,以便在網路銷售。懂技術、會管理是不少合作社理事長的必備本領。

吉林省榆樹市五棵樹鎮長新村種糧大戶李軍去年種了400畝地,他向記者展示自家的玉米,穗大、顆粒飽滿。 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攝

農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農民職業化是農業基本現代化的重要指標。自2012年以來,相關部門就啟動實施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當前,一批能創新、敢創業、有技術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正在引領著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農業部日前印發《“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數量要發展到2000萬人。

破解“誰來種地”問題

在北京某小區當電工的戴師傅來北京已經是第十個年頭了。“儘管比較辛苦,但掙錢機會多,比在家種地強。”戴師傅向記者坦言,河南老家還有幾畝地,但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回去種了,“種地一年的收入還不如在外打工一個月的收入多”。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到城市務工,並成為城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據人社部統計,截至2016年末,全國農民工總量達2.82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9億人。

如此龐大的群體離開農村,走進城市,導致農村務農勞動力數量大幅減少,農村“空心化”現象十分普遍。“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已經成為極其現實的問題。

但是,在中央反覆提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地抓在中國人自己手裏,並且裏面主要裝的是中國糧”的背景下,莊稼終究還是要有人來種,而且要種得好、種得精。

這就需要依靠新型職業農民。

“農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農民職業化是農業基本現代化的重要指標。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化經營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再過10到20年,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將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依靠力量”。

實際上,自2012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農業部、財政部等部門就啟動實施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截至2015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規模已達1272萬人,比2010年增長55%;陜西、江西等11個省區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見》等文件。中央和地方財政累計投入超過80億元,全國1800多個農業縣開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

“只有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快構建一支高素質現代農業生産經營隊伍,才能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堅實的人力基礎和保障。”農業部科教司副司長江文勝告訴記者。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