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外科本身就是高風險的工作,將並發癥降低到零是不可能的,但人民醫院脊柱外科的手術並發癥發生率在國際脊柱外科領域是最低的,可以用“寥寥無幾”來形容。科室剛剛組建的時候,定下的宗旨就是“將並發癥降到最低限度”。那時候,劉海鷹天天住在醫院裏。科裏的醫生們開玩笑説,“海鷹家的床位是利用率最低的。”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和他的團隊獲得了同行的認可、獲得了患者的認可。

“能幫一個是一個”

2009年,一位名人來到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他就是著名體操運動員李寧。2008年,李寧點燃了第29屆奧運會主會場的火炬。李寧的腰椎積勞成疾,曾經出現過各種不適。2009年,李寧的腰腿疼痛症狀逐漸加重,各種辦法都試過了,就是不見好轉。李寧來到人民醫院找到劉海鷹,根據李寧的情況,劉海鷹建議手術治療。當時李寧還沒有下定決心立刻手術。過了兩個月,李寧的腰腿疼症狀再度加重。最後,他選擇信任劉海鷹,到人民醫院來接受手術治療。手術之後,困擾李寧多日的疼痛徹底消失了。如今的李寧告訴劉海鷹,“手術快8年了,我的腰也挺好的。這都得益於您的手術。”

找到劉海鷹的患者,有很多名人:有相對年輕的劉威,也有相對年長一些的耿其昌、郭寶昌等,96歲的表演藝術家于藍也曾經是劉海鷹的患者:“手術是在1999年做的,如今于藍老師身體非常好。”不過,劉海鷹的患者中更多的是普通人,還有很多本應治療的貧困患者,卻因為無力承擔手術費用而決定放棄手術。在門診中,每次看到那些貧困患者失望的眼神,劉海鷹總是覺得很心痛。2009年,劉海鷹和李寧等聯合發起成立了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旨在救助更多的脊柱疾病貧困患者。基金會成立後,很多曾經接受過劉海鷹手術的患者都來給基金會捐款,一起救助貧困患者。80多歲的鄭儒永院士曾經因為腰椎滑脫找到劉海鷹做過手術。手術前,她走不了路;手術後,她可以每天工作8小時。得知基金會成立,鄭老坐著公交車送來了10萬元。劉海鷹特別感動,“鄭儒永院士家中清貧,這些都是她的稿費。”去年,鄭儒永院士再度捐出10萬元。春節前,劉海鷹買了一件羊絨衫去鄭儒永家中拜年,老院士開心地穿上這件羊絨衫説,“這是我穿過的最貴的衣服。”

有熱心人捐錢做慈善,劉海鷹和他的團隊就用技術做慈善。這幾年,劉海鷹將業餘時間都留給了偏遠地區的貧困患者。他忍著腰痛奔走在邊遠地區尋找可以救助的患者。劉海鷹常説:“人生不過百年,我現在已經到了知天命之年,就多用專業優勢和技術能力,做點對社會有益的事吧。”

其實,早在基金會成立前,劉海鷹和他的團隊就曾經治療過很多貧困患者。其中一位叫秀才的彝族少年給科室所有醫護人員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6年,秀才因為“羅鍋”也就是脊柱側彎被人民醫院的醫生發現,後來被劉海鷹接到了北京做手術。經過劉海鷹和他的團隊精心治療後,15歲的秀才“站直”了!此後10年間,秀才努力學習,考上大學,考上公務員、結婚生子;去年,秀才專門來到人民醫院,在門診當起了導醫志願者……這種用技術改變一個人命運所帶來的幸福,是無可替代的。

有人問他,這麼多貧困患者,你能救得過來嗎?劉海鷹的回答簡單而有力:“盡我所能,能救一個是一個。”

醫學路上感謝父母支援

晚上8點半,這一天的手術終於結束了。劉海鷹坐在辦公室裏,靜靜地歇了一會兒,然後在病房裏轉了轉。病區一共有42張病床,60多歲的患者佔了一半:到了這個年齡,腰椎頸椎已經開始“鬧騰”了。看到這些60多歲的患者,有時,劉海鷹會想起自己的父母。少年學醫時,家裏的經濟條件不好,父母辛苦供他讀完了大學。等到他練就一身本領可以反哺父母時,二老的人生卻永遠地定格在60多歲。父親去世的時候,他正在手術臺上,沒能趕上見父親最後一面。現在,説起二老,劉海鷹總是感到非常遺憾,這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感受,在清明前後,總會來得分外濃烈。“今年清明節期間,如果時間可以,我打算回家看看,為他們掃墓。”

這一天手術臺上的患者和每天的患者一樣,他們不知道手術臺上的劉海鷹戴著頸托、圍著護腰,也不知道劉海鷹要吃三種降壓藥才能支撐這一天的工作,也不知道劉海鷹曾經因為腹主動脈瘤在體內安了支架、術後第三天就繼續上班……在病房裏走走,看看患者,劉海鷹就覺得踏實。“我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雙手,讓他們挺起脊梁、樂觀向上。”

(記者 賈曉宏 金朝暉閻彤攝)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