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鷹在手術中

  尋找貧困患者

“從城市到鄉村,從手術室到病人家中,劉海鷹的腳步從未停歇。終因積勞成疾,三次被推上手術臺。他累彎了自己的腰,卻挺直了蒼生的脊梁。”

近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劉海鷹獲頒“2016中國最美醫生”。30多年來,他用一把手術刀在患者的脊椎上精雕細刻,為萬千患者解除了脊柱病痛。他也是我國單刀手術量最高的脊柱外科醫生。

一雙佈滿老繭的手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手術室,是劉海鷹最熟悉的地方。每週除了門診、查房,多數時間,他都會在手術室度過,日復一日的手術,他累彎了自己的腰,卻讓更多的患者挺直了脊梁。

這個週一,5台手術正在等著他。清晨,忙完了病房的查房工作,他來到手術室,準備開始一天的手術。換上手術服,他在刷手池邊開始洗手。那雙手,看起來甚至不像醫生的手,佈滿老繭、指端粗壯。脊柱外科手術中,經常會用到名叫椎板咬骨鉗的手術器械,它可以一點點咬掉患者椎骨上增生的堅硬骨質。咬骨鉗有個“小尾巴”,支出來剛好卡到掌根處。劉海鷹的右手因為常年握著這把鉗子,在掌根處形成了厚厚的老繭,中間還被“劈”開一道傷口,看著就覺得揪心。這樣的老繭一年要掉三四茬,“脫落之後再磨起來一層。”

手消毒之後,他走進手術室,穿好手術服,戴上頸托,圍好護腰。頸托和護腰已經成為劉海鷹手術時的“標配”:因為常年保持高強度的工作,也因為常年在手術臺上保持一個姿勢,劉海鷹自己也是一名頸腰椎疾病的患者,曾經先後三次接受大手術。疾病帶給他痛苦,也帶給他深深的悲憫之心,“我承受著頸腰椎疾病的痛苦,更懂得患者的苦。”脊柱外科手術中,醫生需要借助X光機來判斷術中金屬植入物的位置是否準確,這意味著參與手術的醫生將暴露在射線中。手術前,劉海鷹穿上了鉛衣,這件鉛衣重達15公斤,一場手術下來,脫下鉛衣時,汗水早已濕透他的衣背。

將並發癥降到最低

手術臺上的劉海鷹,是不一樣的海鷹。有人屬於舞臺,有人屬於講臺,劉海鷹註定屬於手術臺。坐在門診,走在病房,劉海鷹是瘦弱的。當他拿起手術刀、站在手術臺上的那一刻,他的眉宇間帶著威嚴,握著手術器械的那雙手堅定有力,每一次輕輕剝離,每一次植入金屬物,一舉一動,都透著從容與自信。

2001年,從德國學成歸來的劉海鷹組建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這也是我國最早的脊柱外科團隊。脊柱是一個人的“脊梁”,密布著神經組織,手術風險巨大,術中稍有差池,嚴重者會導致癱瘓甚至死亡。31年來,劉海鷹完成了9000多例脊柱外科手術,無一例出現圍手術期死亡,無一例出現嚴重神經系統並發癥。他的助手們在與他搭臺手術時,常常感嘆他的“手上功夫”:“劉主任手穩,操作時動作非常精準,沒有多餘的動作。這樣不僅會為病人節省手術時間,減少病人的出血,同時又能帶來可靠療效,減少並發癥。”

這樣成績的背後,是巨大的付出。1995年,劉海鷹成為我國第一個獲得德國克勞恩獎學金的外科醫生,赴德學習。在德國期間,他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手術機會,只要有手術,他就跟著醫生一起上臺。因為站的時間太長,一天下來,腳已經腫得穿不上鞋子。後來,他專門跑到中國商店買了一雙布鞋。德國導師非常欣賞他的天賦與刻苦,專門定制了一把刻著劉海鷹名字的椎板咬骨鉗送給他。現在,他的德國導師再來看他的手術,非常感慨劉海鷹取得的成就,也要給他點讚!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