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製造業正在被巨大的衝擊重塑

共用單車的“造車”戰火熊熊燃燒,從大型企業到中小型廠家以及零配件供應商都強烈地感受到了“被網際網路+”。這場由外而內的行業變革正在重塑傳統的自行車行業。

大廠商接單到手軟

一輛輛油光錚亮的小黃車從天津飛鴿自行車的車間劃過,很快落到了北京、上海、成都的街頭。從2016年12月開始,天津“飛鴿”自行車與ofo合作,據説共用單車每月的生産規模達到40萬輛,佔到飛鴿全年産能的三分之一。

作為中國自行車行業的“老字號”,在共用單車的光環下,沉寂已久的飛鴿最近曝光量大漲。一時間,關於“ofo拯救了飛鴿還是飛鴿拯救了ofo”的爭論四起。人們都在重新審視這家老牌自行車廠家“被+”後的新運道和新命運,以及網際網路如何倒逼傳統自行車製造業企業轉型、升級。

來自共用單車的訂單雪片般飛來。不只是飛鴿,還有富士達、愛瑪等大牌廠商,每一家的流水線上都流淌著不少顏色鮮艷的共用單車,生産線已經很久沒有這樣火熱了。據悉,富士達工廠在2017年收穫了ofo1000萬輛的大訂單。加上其他品牌的共用單車,生産任務很重,據説富士達的工人每天工作11個小時,就連旗下負責出口自行車訂單生産的工廠也加入了生産。富士達正在緊急招工,還給介紹新人入職的在職員工發放介紹費。雷克斯自行車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澤風透露,今年從深圳公司到天津公司一共增加了500名員工,增加了7條流水線,以應對去年年底洶湧而來的共用單車訂單,在他看來這個春天來得“太突然了”。

天津愛瑪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位於天津靜海的自行車製造商,主營中高檔自行車、自行車運動相關各類體育運動器材、服裝、服飾等,該公司的年産能本為“300萬輛中高檔自行車”。但2017年與摩拜簽訂了500萬輛的代工合同。

原本平淡的自行車製造行業就這樣被突然引爆。以ofo為例,其産品分為兩類:一類是和飛鴿、鳳凰等傳統自行車廠家合作的量産型單車,樣式和功能統一;另一類是大共用計劃單車,和700Bike等企業合作定制化自行車。在轟轟烈烈的圈地運動中,共用單車們的胃口實在太大了,但在野蠻生長階段誰都不甘也不能落後。

小作坊訂單銳減

電話鈴響起,劉軍(化名)快速接起,不過來的並不是訂單。往年的這個時候,每個月訂單至少有3000台。“銷量明顯下降很多,今年開春特別明顯,也就一兩千台。”提起共用單車,劉軍對北京晨報記者表達更多的是無奈。他在這個行當摸爬滾打十幾年了,其間經歷了行業的起起伏伏,但是他覺得這一次給行業帶來的可能是持續性、顛覆性的影響。“去年還是盈利的,今年難説了。像我們這樣的小作坊估計一大批要懸了。”

劉軍所在的深圳寶安區松崗工業園區,聚集著深圳大部分的中小自行車廠家。他説不少同行都遇到這樣的困境,尤其是那些面向國內市場銷售的公司。

另外一家工廠的老闆鄭強(化名)也感到了寒意。“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有影響,但是沒想到影響這麼大。”鄭強説,去年忙的時候幾乎每週只能休息一天,晚上還有加班。現在很清閒,工人幾乎不怎麼加班。“我們準備接一部分共用單車的代工。雖然利潤低,但起碼有錢掙。”有單做,就意味著可以活著,工人有飯吃。他表示,有的同行也在考慮代工這個方向,有的還在觀望,但是他們都明白,自行車行業變天了。

另外一個被共用單車帶火了的名字是天津王慶坨,這裡也是北方最大的自行車生産基地。北京晨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跟飛鴿們的熱火朝天相比,不少中小業者也很茫然。“衝擊很大。”張亮的廠子在王慶坨經營數年,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壓力。他説,現在自己的工廠訂單比旺季的時候少了近一半,但是他並不希望加入共用單車的代工隊伍。“我們做不了,他們要求高質低價。”據了解,共用單車廠商下單時壓價普遍很厲害。用行業內人士的説法是“也就賺個辛苦錢”。況且並不是任何廠家都能接到共用單車的訂單的。

“現在也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張亮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