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府廟會不僅僅是老廣文化展示的舞臺,還是在廣州工作和生活、熱愛本地文化的老外們交流與碰撞的平臺。日前,一群由來自本地的華人華僑團體、外國留學生、外籍白領以及特意從海外趕來廣州進行文化交流的專業演員,一同在廣府廟會上呈現了一場精彩紛呈的“異域風情之夜”外國友人文藝匯演。“異域風情之夜”總共有十個節目,數十位老外走到聚光燈下,為台下的中外觀眾展示舞蹈、武術、聲樂、樂器演奏等才藝。
年前,登峰社區組織了20名外國人到荔枝灣涌和西湖路花市遊覽,讓他們感受到了廣州本地濃濃的傳統節日氣氛和文化。雪兒的父母做生意非常忙碌,她自己帶著弟弟報名參加,在熙熙攘攘的街頭,她手持寫著中法雙語版“我愛廣州”字樣的A4紙,找看起來好相處的本地人交談,並用中文説服對方拍一張闔照。
在這個過程中,她遭到過冷眼和拒絕,但是也收穫了更多的友善和熱情的回應,從她展示的手機照片看到,為數不少的本地街坊在合影裏跟她和弟弟一起微笑甚至勾肩搭背,這裡面有白髮蒼蒼的老人、有面孔稚嫩的學生妹,還有年輕人和一家大小。
雪兒説,每次開口都是一次冒險,因為不知道自己將會遇到什麼情況,但是即使有矛盾和衝突,也可以用友善去化解,總好過沒有機會交流和解決問題,接觸是交流的第一步。認識本地人,融入本地社會的強烈心願,讓這個少女鼓起勇氣一次又一次地直面挑戰。
廣外留學生穆薩:
看到廟會的武術表演以及舞臺上的飛躍對打畫面,他覺得非常過癮
跟雪兒一起熱心參加社區融合活動的還有來自馬利的廣外留學生穆薩,去年7月來到廣州,除了上學以外,穆薩也經常出現在各種文化公益活動裏面,逛花市、看廟會,完全是本地人的過年畫風。
他發現,台下的老廣觀眾對於廟會的武術表演司空見慣,甚至有點厭煩,可是對於從小看功夫電影長大的他而言,舞臺上飛揚跳躍對打的動作,仿佛電影大片畫面的呈現,讓他看得目不轉睛,大呼過癮。
他説,近年來,馬利人對於中國的印象最主要的莫過於各種高樓大廈和馬路,因為當地幾乎所有的市政工程建設都是中國人幫忙完成的。可是在更早以前,在他小時候,當地人對遙遠東方的記憶則是李小龍、成龍拍攝的功夫電影,在電影裏面,中國人就好像一個“白眉道長”般神奇的物種,走著走著能忽然飛到屋頂上,還身懷無敵的功夫。他剛到廣州的時候,逮著人就問,是不是真的有成龍這個人,還要去看人飛來飛去,想學習這門技巧,鬧出了不少笑話。“其實,我也想學些功夫,”馬利説。
跟穆薩相熟的社工王先生説,這樣的非洲“功夫電影迷”並不在少數,他們作為一線服務的社工也已經被這類問題“困擾”多年了。只好用英文慢慢給他們解釋,什麼是少林功夫,什麼電影裏能看到主角使用功夫,甚至還帶他們到社區醫院親身體驗電影裏的針灸、穴位按摩和拔火罐等“神技”。
肯亞“大媽”:
把“中國視野”帶回去給自己的家庭和兒孫輩,是她來穗的主要目的
在廣府廟會上,雪兒還向記者介紹了她的一位有意思的“社區好友”——一位來自肯亞的50多歲婦女。由於非洲語言拼法複雜,在廣州的朋友們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做“大媽”。大媽可不是普通的家庭婦女一枚,雖然在家鄉有兒有孫,卻熱衷於週游世界,學習和接觸各國的文化。大媽曾旅居德國,能使用流利的德語,後來又來到廣州。她説,除了因為許多朋友親戚在這裡謀生,以及肯亞有直飛廣州的航線以外,想要把“中國視野”帶回去給自己的家庭和兒孫輩,是她來穗的主要原因。像廣府廟會這種充滿“中國視野”的文化特色,大媽説絕對不能錯過。
大媽是個“財迷”,她對什麼物件都抱有強烈的興趣,即使走在大街上看到一片好看的瓷磚,都要拍下來想方設法找到賣家,告訴周圍的人説要把這好東西帶到非洲去賣,開個商店,肯定會讓一家人發大財。她的兒子在家鄉已經是執業醫生,收入在當地到達了讓人艷羨的水準,她卻看不上那點錢,非要把“中國視野”帶回去。
她説,非洲的許多國家,基礎建設都是中國人做的,從高樓大廈到馬路、鐵路,所以擁有中國視野的年輕人,才是非洲的未來。她寄回家的紀念品,都是這邊小學生常用的字母表、拼音表,她強烈希望兒孫們能學習中文,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到廣州來留學見世面。
年過50歲的她身體並不健康,高血壓非常嚴重,曾經有一段時間天天都要去醫院看病。非洲人喜好肉食、缺乏蔬菜水果的飲食習慣,讓她的疾病不斷惡化,即使醫生多次建議她遠離肉食多吃蔬果,已經形成多年的習慣卻始終沒辦法更改。
農曆年的時候,她和雪兒姐弟、穆薩一起參加社區組織的餃子年飯,一批70多歲的老人來教這群外國人如何包出傳統的餃子,老外們則現場表演歌舞作為感謝。大媽沒唱完一首歌就濕潤了眼眶,她説,在家鄉肯亞,超過70歲的老人“可能一千個人裏面才有一個”,醫療條件的落後和生存環境的惡劣讓他們壽命縮短,像這樣老人們齊聚一堂歡聲笑語的幸福場面,實在是太罕有,太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