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採訪現場畫面
如此複雜的工序,在王德印看來不過是家常便飯,幾十年如一日的紙扎,扎龍燈已不在話下,令他欣慰的是,兒子也對此很感興趣。“龍燈做得好不好,主要看龍樣子是否威嚴、兇猛,每一節的龍鱗是否粘貼均勻……”王德印經常這樣告訴自己的兒子。他説,他要把這個技藝一代代傳下去,做“龍的傳人”。
舞龍表演資料圖(照片由平城鎮政府提供)
不過,王德印剛説完,王學璧就嘆了一口氣:“龍燈舞好是好,可是已經好幾年沒在咱平城鎮表演了。”他説,舞龍表演所需的人力物力耗費太大,鎮上的龍表演為“二龍戲珠”,舞龍的人、舞蜘蛛的人、放霧的人、龍表演時各種樂器演奏的人總共不下百人。鎮上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打工,這幾年自願表演的人越來越少了。王學璧望著著剛做好的龍鱗,抽了口煙説:“我們現在做這些,元宵節不知道能不能用上,但如果不做,時間長了自己都會忘了,這門手藝就遺失了。”王德印安慰道:“還好文化建設鎮上越來越重視了,如今已經有不少年輕人報名自願參加舞龍了,希望能組建起一支隊伍,把咱們的舞龍表演延續下去,讓咱平城的龍文化傳承下去”。
記者準備起身辭行時,家裏的門打開了,“爺爺,看我扎的風車好看嗎?”看著自己的小孫子,王德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