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璧和王德印兩兄弟製作龍鱗山西日報記者張琦 攝
1月30日,農曆正月初三,下午5時許,當記者走進陵川縣平城鎮東街村的一間老屋時,王學璧和王德印兩兄弟正拿著紙和漿糊,製作龍燈上的龍鱗。屋裏一件件紙扎擺在地上,桌子上放著幾張紅紙。沒有參考的圖紙,沒有倣造的模型,兄弟倆你剪我粘,一招一式間,多年積累下來的技藝可見一斑。
王學璧演示龍鱗粘貼方法山西日報記者張琦攝
王學璧和王德印是老王家扎龍燈的第四代傳人。作為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從上世紀70年代初,平城鎮的龍燈舞就已成為一項民間活動。據《平城鎮志》記載,龍燈舞是該鎮的傳統節目,多在元宵節前後表演。龍燈製作從頭到身,用紙糊,不用布扎。“布扎的龍製作起來雖然省事,但不如紙龍那麼豐滿,紙龍舞起來鱗片會張開,更加活靈活現”,王學璧説。
“製作龍燈的過程紛繁複雜,不僅要用到紙張、竹篾,還要用手電筒和麻繩。僅捆綁用的麻繩就要500米長,一片龍鱗所用的紙就有三種”,王德印告訴記者,兄弟倆此前扎的紙龍共7節,最長的一節近6米,總長20余米,龍通體金紅,龍鱗需8000余片,竹篾需要100余根。王學璧補充道:“一條完整的龍燈製作,從收集材料到製作框架,再到糊龍鱗等,需要四五個人用一個月時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