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迎來春天
“當工人沒什麼不好啊。”在江蘇太倉的一家德資企業裏,被問及為何選擇當工人時,17歲的陳秀雯説,她從小動手能力就強,儘管初中畢業考上了高中,但想早點學技術,就讀了太倉中專。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技術工人收入水準普遍較低,職業生涯發展空間有限,工作苦、臟、累等因素的存在,一些家長教育孩子時就會説,“好好讀書,以後念不好書,就讓你去當工人”。如今,越來越多像陳秀雯一樣的年輕人主動選擇當工人。這個變化的背後,是工人的“收入很體面、上升有奔頭”,是“工人的春天來了”。
“技能人才是企業的寶。” 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要給予技能人才更高的待遇、更好的培訓和更完善的成長通道:在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的首席技能專家年薪高達40萬元;在寧波港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工人不僅可以通過技能職稱晉陞,還可以參加各種技能競賽拿獎當“大師”……
此外,企業還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從源頭為自己培養技能人才。據麥可思今年發佈的《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年度報告》顯示,超過85%的企業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增強了優秀兼職教師的供給;超過70%的企業在高職院校發展中有資金投入,主要用於發放學生實習津貼和師傅帶教津貼等。
不僅是企業,各地政府部門對技能人才的重視程度也都顯著提高:黑龍江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資金投入;內蒙古支援用人單位按規定為高技能人才建立補充養老和補充醫療保險……
今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對改革人才評價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建立突破身份、學歷、資歷限制,讓技能人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獲得科學評價並得到合理使用的制度。這意味著,我國高技能人才考核評價制度進一步健全,高技能人才成長通道不斷完善。
在各項政策、措施和激勵機制的作用下,高技能人才的能量正在被釋放。截至2015年底,全國技能勞動者達1.65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萬人,佔技能勞動者總量的27.3%。可以説,在全社會倡導“工匠精神”的當下,在對接“中國製造2025”國家戰略面前,職業教育正在昂首向前,技能人才正在迎來春天。
3
讓工匠精神持久“保鮮”
隨著工匠精神入選2016年十大流行語,這一詞彙迅速流行開來。由國家領導人倡導進而成為年度熱詞,這反映出全民對從精益求精入手,推動中國製造完成一場“品質革命”的強烈期待。然而,流行語的特點就是倏忽而來,杳然而去。要讓工匠精神持久“保鮮”,需要找出影響工匠精神形成的新老問題,進而用制度保障其常駐常新。
要談論工匠精神,繞不開的是工和匠,即要談論誰來當工人的問題。儘管近些年來,職業教育在不斷向好,工人的待遇和地位也在不斷提高,但我們依然會聽到一些帶有偏見的言論,比如上職校的多是差生、有本事誰會當工人?學技術有啥用?有技術幹得好,怎麼還在一線?
對此,我們可以抱怨社會觀念的偏執,可以責怪傳統價值觀的扭曲,但當下的一些制度設計及其客觀上的引導,也需要我們進行反思:
筆者曾讀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家職業院校為了降低成本,車工練習時讓學生只能用木頭,一到考試,學生們遇到不銹鋼零件就找不到北——“木頭加工”,會培養出什麼樣的技術工人?
這或許只是個案,卻難掩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為什麼往往是分數低的學生上職校?制度設計上,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難以貫通;經費的投入上,職校往往是“二等公民”。“木頭加工”或許出於無奈,但人為設計出不同的層次和等級,又要“差生”用“精益求精”承擔“品質革命”的重任,效果如何?未可知也。
有一則報道説:一名職工發現公司購買的內燃機車齒輪箱容易出現裂紋,他就提出了改進的想法。後來卻發現這一創意署別人的名字發表在學術刊物上——“自己的點子被拿走”而無可奈何,將使一線工人的沉潛專注熱情受到多大影響?
除了自己的創意,還有不少創新成果,一線職工也往往難以自我保護——申請專利是企業的事,與自己沒多大關係,即使成果創造了效益,也沒有規定明確研發者拿多少收益。這種情況一定程度上也為“職工不願意學技術”做了注腳。
“讓當工人成為一個選擇而非最後選擇”“讓有技術幹得好的在一線照樣能有好的收益”,圍繞如何讓人當工人、安心一線、潛心鑽研,這些年來,人們探索了不少路徑、找到了不少方法。然而,在落地的過程中,還是常會遇到困擾。
筆者曾遇到這樣一件事情:一個已有多項發明成果的技工,正努力去拿文憑,有了文憑他就有望轉為工程師成為研發人員,享受好的名聲和待遇。因為在工人序列,他已遇到了天花板。這讓筆者感覺到,涵養精益求精、沉潛專注的匠心,需要職工自身的努力,也需要讓職工心靜下來的環境,而這種環境是常常是制度、政策創造的,比如打通每一個職工的上升通道。這猶如炎炎烈日下的一柄巨傘,能讓勞作者在清涼處安靜下來、安心去做自己的事情。
隨了上升通道,還有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時代的匠心如何保持,即在社會發展的新狀態下既避免浮躁、又做到與時俱進,這同樣需要制度的跟進。我們知道,精益求精、沉潛深耕的匠心,不可能脫離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不可能脫離創新的時代氛圍。在自己的崗位、自己的專業,讓內心沉靜下來,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這叫匠心,但及時知悉本領域的技術變革,用創新的思維與方式,激情澎湃參與發明創造,同樣是匠心。這就需要一種制度,讓職工不間斷地接受技能培訓,進行前瞻技術、創新方法的普及,在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之間,汩汩地涵養匠心。
承認工匠在勞動創造中的主體作用,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在分配中充分體現工匠價值,在社會營造、傳導勞動光榮、尊崇工匠的氛圍和價值觀,並在不斷探索中將此固化為善的制度——如此,匠心這一中國製造最缺乏的東西,甚至是國人內心最缺乏的東西,才能駐留於時代,才不會成為一閃而過的概念和時髦新潮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