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牙齦疾病”“防治幽門螺桿菌”“消炎鎮痛、止血”……“能治百病”的牙膏,你買過嗎?記者走訪發現,市面上仍有不少品種的牙膏違規標注有醫療作用。
對於牙膏,不少消費者都有這樣的感受:牙膏“刺客”越來越多、價格越來越貴,功能和味道也是每隔一段時間就頻繁上新。“消炎鎮痛、止血”“促進幼兒長牙”“修補牙洞”“閉合牙縫”“穩固牙齒鬆動”“讓牙齒再生”“治療幽門螺桿菌”等説辭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直叫人挑花了眼。
但實際上,這些牙膏的所謂醫療功效多數屬於“偽科學”,在産品安全性方面要打個大大的問號。就拿號稱能治療幽門螺桿菌的牙膏産品來説,不少專家早就指出,目前還沒有證據可以證明此類牙膏能夠對人體胃部的幽門螺桿菌産生影響。那些市場上打著高科技、高附加值這類旗號的産品很可能添加了廣譜抑菌劑。長期使用不僅起不到治療效果,反倒會誤導消費者,影響他們的口腔健康。
科學常識必須回歸,行銷“水分”必須擠乾。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去年12月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牙膏監督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其中明確要求牙膏的功效宣稱應當有充分的科學依據,牙膏標簽禁止標注“明示或者暗示具有醫療作用的內容”“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等。這也意味著,制度層面已經開始為過度誇大功效的牙膏刺客們立規劃線。
牙膏畢竟是放在嘴裏的産品,輕忽不得。對於市面上被肆意宣傳其功能成效的産品,必須嚴加監督,該處理的處理、該下架的下架,不能繼續讓消費者為這些無用的噱頭買單。(付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