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發生後,甘肅省積石山縣科新民村安置點的張麗(化名)發現以前性格開朗的女兒雲欣(化名)突然變得不愛説話,並時常哭泣。得知甘肅明睿心理援助紅十字志願服務隊到了安置點,她主動找到隊長、蘭州市城關區婦聯兼職副主席季春暉,希望她和自己女兒聊聊。
季春暉詢問後得知,地震當晚,在學校寄宿的雲欣在睡夢中被同學叫醒,剛跑出來宿舍樓就塌了,“腿當時就軟了”。房子倒塌的畫面和死裏逃生的經歷對雲欣衝擊過大,於是出現了應激反應。
季春暉第一次來到張麗家的帳篷,發現雲欣躺在床上默默哭泣,不願交流。季春暉沒有勉強,起身離開,把空間留給孩子,決定明後天再來看她,為她做災後心理干預。三天后,雲麗狀態好轉,已經願意和季春暉聊天,並陪她去看自己的同學。
據了解,季春暉和隊員12月20日來到科新民村,對兩處安置點的孩子進行團體心理輔導。他們以遊戲或者互動競技的活動,讓孩子們得以宣泄恐懼和焦慮的情緒,並分散注意力,引導他們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消除地震帶來的陰霾。
甘肅明睿心理援助紅十字志願服務隊和孩子們合影。黃婷/攝
捏橡皮泥、吹氣球、畫畫、做遊戲、跳舞、背唐詩……每次活動,孩子都踴躍參加。“不用我們組織,孩子們自己會來,有時候五六十名孩子全來了。”
12月23日下午的畫畫活動,儘管和孩子們約好兩點半開始,但幾名孩子剛吃完午飯就又來到了帳篷裏,聚在一起用積木搭“房子”。房子搭到8層時“倒塌”,季春暉借此問道:“之前老師教過你們,房子倒塌後可以怎麼做?”“可以重建!”孩子們齊聲回答,然後低頭重新努力“建房子”。
得知老師們還沒吃飯,兩名孩子跑回自家的帳篷,拿來好幾桶泡麵。有家長也拿來自己做的餅,在帳篷放下後默默離開。吃飯時,有小朋友給志願服務隊隊員余艷艷送來用紙巾做的玫瑰。“孩子們有好吃的好看的,都會送給我們,讓我們很感動。”余艷艷説。
21號那天,余艷艷度過了自己“今生最難忘的一個生日”。“跟安置點的孩子們在一起,並做著有意義的事,雖然條件艱苦一點,但內心覺得特別幸福。”
余艷艷(左)和隊友賈菁霞帶著孩子們玩“蘿蔔蹲”遊戲 黃婷/攝
畫畫環節,留意到一名孩子畫了星空,並在上面寫上“我愛我媽媽”的大字,余艷艷心一緊,擔心孩子的媽媽是否在這次地震中離世。她悄悄把孩子拉到一旁,委婉詢問他媽媽的情況。得知孩子的媽媽安好,畫星空是想去太空,余艷艷這才松了口氣。
“目前,除了一些傷亡者的家屬需要做哀傷輔導,孩子們和村民的情緒基本穩定。”季春暉介紹。
通過和孩子們幾天的相處,季春暉發現3~12歲的孩子很願意參加她們組織的活動,但是12歲以上的孩子卻比較抗拒。“青春期的孩子對世界、對生死、對很多東西有了自我認知,地震給他們帶來的心理恐懼會更大一些。”好在慢慢地,季春暉發現,雖然這些大孩子很少參加活動,但會在人少時悄悄找她們聊天。
“地震後,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潛伏期比較長,大家內心深處的創傷如果沒有被及時療愈,對未來的人生,甚至一生的生活都會有影響。”季春暉留意到,以往地震,大家對心理的關注比較晚,然而這次積石山縣發生地震後,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了心理援助,“在意識上和行為上有質的飛躍”。
而除了發揮專業心理知識,季春暉認為讓孩子們感受到陪伴的溫暖也很重要。“一名媽媽在外打工,由爺爺奶奶帶著的兩歲孩子經常讓我抱抱她,説明孩子渴望得到一些關注和關懷。”
季春暉和來與她打招呼的孩子 黃婷/攝
志願服務隊隊員張曉秀時常擁抱孩子們,用身體告訴孩子自己愛他們。“當你表達愛的時候,他們能感受到,也會用行動來回饋。”
有天中午,張曉秀去另一個安置點給孩子們送氣球,剛進村,幾名孩子便一把抱住她,仰著頭甜甜地喊老師。看到孩子們熱切的眼神,感受到他們對自己的依戀,張曉秀的眼淚便忍不住在眼眶裏打轉。
“所以這是一個彼此治愈的過程,看似我們在幫助他們,其實孩子們也在治愈我們。”季春暉説,孩子們很樂觀,會反過來安慰她。“有孩子説,老師放心,我們這個村好著呢,我將來要考北大清華。”
雲蕊小朋友和她畫的《大山下的家》 黃婷/攝
季春暉想把這種積極的情緒傳達給更多孩子。這天上午,她帶著孩子們跳了手指操和拍拍操後,鼓勵他們給身旁的小夥伴説“你真棒”,再拉上各自的手,舉過頭頂,一起高呼“加油”。
熱身之後,季春暉便帶著他們做風車。孩子們很聰明,很快就組裝好,然後迫不及待來到帳篷外,想讓風車轉起來。拿著五彩風車在陽光下奔跑的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很有感染力。看到這個場景的人都在心裏為孩子們送上祝福,希望他們盡可能少受這次地震的影響,健健康康,開開心心得長大,“像風車一樣快樂旋轉”。
拿著五彩風車在陽光下奔跑下的孩子們 黃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