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教學
應用型高校旨在培養滿足地方和行業發展需求、專業基礎紮實、語言交際能力優良的高層次專業人才。提高專業人才的外語素養是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的核心任務之一。為解決高校擴招所帶來的生源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許多應用型高校開始探索以“分級教學”的方法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
“分級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應用語言學家Stephen D 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説 (i+1)理論認為只有獲得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於學習者現有水準(i+0)的語言輸入,學習者的習得才能發生。多年的“分級教學”實踐證明,分級教學有利於不同基礎的學生提高英語水準。然而,應用型高校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仍普遍存在著分級標準、課程模式和評價方式單一的問題。
分級標準的單一性
鋻於應用型高校的生源品質,應用型高校的英語教學多是以通用英語教學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作為主要模式。分級教學多采用三分法,即按照學生的高考英語成績或入學測試成績由高到低分成三個級別進行教學。“以總分為標準”的分級不可避免地忽視學生的一些具體差異,如高考地區不同所導致的總分差異;高考題型注重對讀、聽等語言輸入能力的考察卻忽視了對語言輸出能力,尤其是“説”的能力的考察所導致的語言實際能力的差異;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目標、專業發展需求等主觀因素的差異。由於這些差異的存在,學生在“顯性分級”的層次下還存在著巨大的“隱性分級”。如果教師在教學材料及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不考慮這些因素,將很難做到“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課程模式的單一性
雖然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初衷是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學的目的和課程模式並未體現出差異性。對應用型高校而言,生源品質與育人目標的不同意味著應用型高校應採用有別於綜合性高校的英語培養模式。對於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適應學生水準,目標為夯實學生的英語基礎,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進步。對於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則應在注重提升其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提升其人文素養、跨文化交際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滿足其對未來的人生及職業規劃的英語需求。但目前應用型高校的英語教學仍停留在按統一教材授課,以“四/六級考試”為主要教學目標的層面,即使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技能提升的需求,也很難滿足同一層次學生中所存在的隱性分級需求,更不要説滿足學生所學專業方向或將來職業對英語的需求。
評價模式的單一性
目前,應用型高校多采用“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其中終結性評價佔據了主要的地位。評價理念仍主要建立在“以考促教”的傳統教育觀念基礎之上。然而,評價的目的不應只局限于評價學習效果、檢查教學目標完成情況,而應根據評價所收集的資訊對教師和學生提供建設性的反饋意見。因而,大學英語教學更應該採取“促學評價”(assessment for learning)的方式。這種評價方式包括了對整個學習過程的跟蹤、監測和反饋。它涵蓋起點評價( placement/initial assessment)和學習過程中進行的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兩部分。通過明確學習起點、設定學習目標、診斷強項和弱項,反饋改進意見,促學評價旨在促進教學品質的提高。同時,評價系統應該具有多元性,即評價標準、評價主體、及評價手段多樣化,以滿足評價改進學習、提高教學和完善課程體系的多重目標。評價應針對教學和學習的所有環節,包括學習目標的合理性、學習計劃的制訂、學習方法和策略、學習態度、學習進步和困難等,還包括教師的教學態度、課堂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效果、教材的選編以及課程的設計和發展等。只有把教師和學生都納入評價體系之中,評價才能給師生帶來激勵和推動作用。
資訊技術的發展與引入為解決應用型高校“分級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資訊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的融合深刻改變了大學英語課程的生態結構,本文將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出發,闡述如何利用資訊技術來克服應用型高校“分級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在應用型高校中構建一套個性化、層次化、多元生態化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課程體系。
教育生態學
教育生態學是融合生態學、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教育生態學基於生態學原理,依據整體與平衡機制,研究系統內部結構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係、相互作用和相互適應,以及各種教育現象和成因,探討教育生態的特點、功能和演化發展規律,探索實現教育生態平衡的路徑。資訊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的融合為大學英語教學引入了新的生態因子,在打破原有教學生態平衡的同時也將促進應用型高校解決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構建一套開放性、系統性、平衡性和可持續性的生態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
優化大學英語課程生態,重構師生生態位
生態位是指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時間空間位置、地位、和機能作用。在傳統的“理論/方法+課程/教材”的二維教學模式中,大學英語教師佔據了較權威的生態位,學生則處於較為“被動和弱小”的地位。他們依賴教師,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與自主探究的精神。資訊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的整合則會極大地改變傳統大學英語教學生態中原有的物質迴圈、能量流動和資訊傳遞方式,重構教師和學生在這一系統中的生態位。一方面,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生産者和輸出者。網際網路提供了大量的優質學習資源,當教師不再能提供與學生需求相匹配的資源時,學生便可求助於網際網路,使教師的生態位變窄。因此,教師必須積極培養自己的資訊素養,提升自己檢索、獲取、分析和使用資訊資源能力,從而才能在分析學生學科、專業和層次的不同需求基礎上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設計框架,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評價,從而克服分級標準單一所造成的“隱性分級”問題。另一方面,依託網路學習平臺和網際網路,學生也可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和主題式合作學習,從而突破教育生態理論中的耐度定律,解決現有大學英語課堂中平均授課人數過多的問題。當然,自主學習並非自學,教師應利用多種資訊技術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進行引導、支援、監測和反饋,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真正構建起一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的新型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結構。
破解“花盆效應”,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
花盆效應又被稱為局部生境效應,局限于“花盆”這樣的單一、局限生態環境將會導致物種的單一性。正如被禁錮在小小的花盆中的物種無法長成參天大樹一樣,只有突破空間局限才會促進物種的茁壯成長。資訊技術的引入有助於教師和學生突破花盆效應的限制,獲得更大的成長與發展空間。
對教師而言,長期缺乏與外部的交流必將導致觀念陳舊和視野狹窄,使其生態位面臨被邊緣化或被淘汰的局面。資訊技術對教師生態位的衝擊將迫使教師全力提升自己的資訊素養與技能,通過學習與培訓提高自己生産、分解和轉化知識的能力。同時,資訊技術的引入也為教師建立教師共同體提供了載體和平臺。通過教師共同體,教師可以突破學院、學校、地區的限制與其他教師進行合作、對話和分享,這不僅有助於教師突破其個人能力的局限性,提升教學及科研能力,也有助於教師快速提升其資訊素養。
對學生而言,資訊技術將有助於其突破傳統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課堂教學和規定教材的局限性,創建起更為理想的學習生態環境。一方面,網路平臺可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多樣化的交流工具,突破時空限制,滿足隨時隨地學習的要求。對於英語學習者而言,網路平臺有助於學生更真切地融入社會情景,特別是在口語訓練方面,可為學習者提供真實、面對面的交流溝通平臺。同時,通過網際網路時空如微信、QQ、網路教學平臺等社交工具,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課後探索式、合作式學習,從而實現更理想的學習效果。網路平臺也可解決大學英語教學中教材更新滯後的問題,為學生提供更為貼近生活的多形態教學資源。
資訊技術將有助於教師克服課程模式單一所帶來的局限性,滿足“分級教學”下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線上課堂與線下課堂的整合將幫助教師克服班級課堂人數過多的狀況,通過網路線上課堂讓具有不同學習需求、學習水準、和學習風格的學生在一起學習,並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選用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從而實現差異化培養的目標。同時,線上課堂與線下課堂的整合也將有助於應用型高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建立差異化、層次遞進的校本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通過網路線上課堂,學生可以在綜合英語類、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和專業類英語(ESP)之間進行選擇,來滿足自身的人生與職業發展需求。
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工具,構建全過程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
傳統的“期末成績+平時成績”的評價模式評價主體過於單一、主觀性強、無法反映學生及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所做出的努力,也無法對教師和學生提供及時的反饋意見,促進教學品質的提升。正如前文所提到了,教學評價不能只注重教學目標是否達成,而應覆蓋教學的全過程,目的是通過測評不斷優化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資源,使其能滿足學生學習目標的動態變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對採用“分級教學”的應用型高校而言,教師更應注重形成性評價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形成性評價要真正有效地實現其促學功能需要解決三個關鍵問題: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生的學習目標;實現目標的具體手段。通過網路學習平臺的數據管理與分析工具,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起點評價,清楚學生的強項和弱項,並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設定恰當的學習目標,選擇教學資源及教學方法。
同時,通過網路學習平臺的數據反饋,教師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進步和困難等相關情況,也可以在數據的基礎上反思自己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是否恰當,教學效果如何,並根據這些反饋來不斷調整和改進教學,幫助學生最終達成學習目標。資訊技術的使用可幫助教師建立起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教師評價與生生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體系。在大學英語的教學活動中,線上網路學習平臺可以幫助教師收集和量化學生的學習數據,如學生對音頻、視頻學習資源利用情況、作業提交情況、小組任務合作情況等,從而可以第一時間內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及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還可以利用線上網路學習平臺引導能力相當的學生成立學習小組,根據其學習狀況佈置學習任務,並鼓勵學生對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可提升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極時的評價與反饋也有利於教師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
資訊技術引用為大學英語教學引入了新的生態因子,在打破原有教學生態平衡的同時改進應用型高校“分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路徑。在資訊技術對教育生態系統形成巨大衝擊之時,師生都必須積極重構自己的生態位,充分利用資訊技術這一生態因子所帶來的巨大優勢,使其可以更好的為教學服務。資訊技術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克服課堂教學和規定教材的局限性及時空限制,突破“花盆效應”,建立起更為個性化、層次化、多元化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課程體系。同時,通過線上網路學習平臺,應用型高校也可以建立起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教師評價與生生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體系,更好地滿足以評價來改進學習、提高教學和完善課程體系的多重目標。(四川傳媒學院:宋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