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時期是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形成的關鍵期,而學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陣地。民族教育的發展有利於促進民族交流,對民族之間交流及民族文化傳承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對維護祖國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從2008年起,楊玉芹開始擔任北京市朝陽區萬子營民族小學的校長、書記。學校中,有來自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回族、壯族、土家族、維吾爾族、錫伯族、黎族等10多個民族的學生。不少學生都是在跟隨來京務工的家長來到北京。孩子求學過程逐漸形成一種嵌入式的雜居形式,民族教育的牽引力促進了民族交流,好的民族團結教育應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
對於6-12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即使在開展民族教育時也無一例外。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強調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理念,所以當時在楊玉芹的帶領下,學校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首先讓學生對不同民族、不同風俗樹立起一個基本概念。比如,講述民族英雄故事,增進團結友愛的民族情;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石榴籽情懷》民族團結專題講座活動,提升師生認識,將民族團結牢記心中;表演陶笛、武術、中國鼓、琵琶等,獨特的創意,恢弘的氣勢,濃郁的民俗、鮮明的服飾,讓學生領會到傳統文化魅力……潤物無聲地引領學生們了解了不同民族的名字、語言、服飾、風俗、節日……由此建立起中華民族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認知。在此基礎上,學校通過多元課程、主題教育活動等形式,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們形成56個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輝煌。楊玉芹校長就像蒲公英的種子,飄落到哪就在哪生根、發芽,無論是在黑莊戶學區執教,還是在北京工業大學附屬中學十八里店分校執教,以匠心,敬初心,行致遠!把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在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教師是教育的執行者,因此楊玉芹一直堅持以培訓為平臺,提升教師素質,帶領教師迎接不同時期挑戰,通過培訓,增強教師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語文、音樂、美術、勞動等各學科中都有民族團結教育的結合點,除此之外學校還積極開展業務培訓,指導各教研組細化各學科、各年級的民族團結教育的結合點,適時融入課堂教學,補充和延伸,把民族團結教育內容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激發孩子的民族情懷。
新時期,民族教育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民族文化互鑒共融,堅守時代賦予民族教育工作者的應有之責與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