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華人少年王泓翔憑一曲《梨花頌》走紅網路。 節目組供圖
10歲的加拿大華人少年王泓翔在《歌聲的翅膀》節目中唱起了京劇《梨花頌》,《人民日報》官方微網志盛讚“難得一見少兒音樂節目裏有對國粹京劇的傳承”。
來自西藏那曲牧區的12歲少年扎西登上了《音樂大師課》第三季,“有一天我去放牛,唱了一首我們家鄉最有名的一首歌,唱著唱著小牛們也不吃草,看著我,它們覺得我唱得非常好聽。”
過去,一些少兒音樂節目和成人音樂節目,除了參加者年齡之外,幾乎完全一致,“拍轉椅”、舉牌子、亮燈……遭遇不少爭議。而近期熱播的《歌聲的翅膀》和《音樂大師課》,則是孩子們最真實最純真的表達,“去成人化”贏得了好口碑和高關注度。
過去:借鑒成人音樂節目模式,兒童版“好聲音”惹質疑
過去幾年音樂類綜藝節目大熱之時,有不少製作單位借鑒成人音樂節目模式,推出少兒版的“好聲音”、“最強音”等,有讓導師盲聽盲選的“拍轉椅”,有請成人評委舉牌亮燈説“YES”或“NO”,只不過參賽者是14歲以下的少兒。“快速成長”和“造星”成為主打招牌,孩子們面對殘酷的點評和淘汰,表現各異。
爭議隨之而來。有人質疑,成人化的節目並不適合照搬給少兒。“有些節目秀的是成人化的歌,用的是成人化的評判標準,這對於大多數孩子而言並不合適。”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陶琳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尤其有些孩子站到舞臺上,為了迎合成人評委的審美標準,會不自覺地揣摩成年人的心思,迎合成年人的趣味。
轉變:不PK不淘汰,呵護孩子最真實最純真的表達
如今熱播的《歌聲的翅膀》和《音樂大師課》,區別於成人音樂節目模式,並沒有比較的概念,不PK、不淘汰,把目光投射在每個孩子本身,力圖刻畫出屬於他們每個人的“專題片”。
“呵護孩子最真實最純真的表達”是《歌聲的翅膀》總導演章驪在節目中秉持的理念。節目最吸引觀眾的,就是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真性情,以及唱起歌來“天然去雕飾”的靈氣。於是,觀眾看到,4歲的孫理諾像臺小汽車一樣一頭衝上舞臺,天使笑容融化全場。節目播出當天正好是母親節,小諾諾帶來了一首媽媽教給他的《數星星》,“星星閃閃亮晶晶,滿滿的愛都給你……”他的演唱無法用唱功定義,卻代表著音樂本真的快樂。為了走進孩子們內心的童真世界,節目組特別設置了“未來時刻”環節,每個孩子都會帶來一幅藏著自己小心願的圖畫,這幅畫被節目組稱為“時間膠囊”,由孩子們在上場前親手畫就,小小畫作,承載著孩子對未來浩瀚的想像。
《音樂大師課》也屢屢呈現感人畫面:10歲的小澤禹小心翼翼攙扶著92歲的太爺爺參加自己的“開學典禮”,主動為太爺爺搬椅子,貼心地為聽力不佳的太爺爺一字一句地傳話。隨後他演唱的一首《像夢一樣自由》,讓人進一步品味“孝”的深意,“在這曲折蜿蜒的路上,體驗生命的意義,你是否還會陪著我,我最思念的親人啊……”
點讚:回歸經典和傳統,讓孩子們的歌更有溫度和深度
根據2017年1月發佈的“兒童成長狀況大數據”,在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歌手及歌曲Top10排行榜中,TFBOYS有4首歌曲入選,《大夢想家》和《青春修煉手冊》分列冠亞軍,第3名是《小蘋果》。而關於“兒童最愛聽什麼”的統計中,選擇流行歌曲的比例高達46%,大家傳統印象中受兒童歡迎的“聽故事”和“聽兒歌”僅為26%和8%。
《歌聲的翅膀》和《音樂大師課》深耕少兒群體的內容需求,選擇了民歌、戲曲、童謠等經典的音樂形式,獲讚“有溫度有深度”。
節目中有不少來自海外的華人孩子,他們有的從小生長在海外,有的甚至是從祖輩起就離開了中國。馬來西亞第4代華裔小女孩謝淑恩,在參加《歌聲的翅膀》前甚至沒有來過中國,但她通過對家鄉的想像,用一首《山路十八彎》唱出了中華大地的好山好水。在這些孩子的身上,傳遞出一種強大的文化自信:他們身在海外,卻被中國的戲劇、民歌所吸引,從而回國學習。著名歌唱家閻維文表示:“我們本來很擔心這些傳統的藝術形式不再有觀眾了,年輕人們也不喜歡了,沒想到有那麼多小朋友喜歡,我們可以不用擔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