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謠音樂是富有自然氣息的東西。它是從大地上生發出來的事物,有一種渾拙、野性和莽撞的力量 “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條路/才能被稱為一個男人/一隻白鴿要越過多少海水/才能在沙灘上長眠/炮彈在天上要飛多少次/才能被永遠禁止/答案,我的朋友,在風中飄蕩/答案在風中飄蕩……”鮑勃·迪倫的歌流傳極廣,很大程度上跟歌詞有關。 鮑勃·迪倫是一個傳奇,據説關於他的書超過了300本,法國記者、音樂史作家讓-多米尼克·布裏埃在《鮑勃·迪倫:詩人之歌》裏如此記載:這個數字在2016年10月13日之後必定刷新。文學獎為什麼頒給音樂人?布裏埃寫于2015年的這部傳記,抓住了傳主的詩性歌魂,正如瑞典文學院給出的獲獎理由,因為他給“歌曲帶來詩意的表達方式”。 這種“詩意的表達方式”,就是滲透在鮑勃·迪倫歌曲之中的民謠精神。 民謠音樂是富有自然氣息的東西。它是從大地上生發出來的事物,有一種渾拙、野性和莽撞的力量,不容易被主流收編,傳達民間心聲。對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像迪倫那樣從鄉下來到城市,身穿老式布魯克斯兄弟襯衫和斜紋棉布褲子的男孩,帶來了一種對失落的西部田園的懷舊傷感,同時他以社會反叛者的姿態在這個多事之秋塑造了年輕人自由不羈的形象,潮水推動的方向,這個美國小夥帶起一股浪頭。 起初,他叫羅伯特·艾倫·齊默曼,來自美國中西部一個家境小康的猶太裔家庭。當羅伯特·艾倫·齊默曼變成鮑勃·迪倫,意味著形式上對舊身份的丟棄,這個年輕人無疑是聰明的,他看穿了工業時代的民謠難以避免的人造化,於是給自己早期的平淡生活加了一點調料,打造了貧窮、孤獨、流浪的身世,這些都是民謠聽眾心嚮往之的所謂“詩和遠方”,想像中的傷痛和霧裏號角一般的悲涼。後來,故事被拆穿。不要緊。迪倫説:“民謠是難以琢磨的——是生活的真相,而生活多多少少是個謊言,但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樣子。”事情多少有了點改變,在那之前,他想法取悅他人,在那之後,他只想取悅自己。 布裏埃通覽大量相關書籍,剖析迪倫創作的歷程。本書大部分聚焦20世紀60年代,這是迪倫風格形成的關鍵時刻,也是美國民謠所代表的思想意識的高峰期。布裏埃説,迪倫抓住了民謠的精髓,又吸收了其他音樂形式,形成了鮮明的個人特色,尤其是:歌詞創作的獨特性和音樂的獨特性。二者緊密相連。他最負盛名的幾首歌曲,如《沒關係,媽媽》《手鼓先生》和《大雨將至》等,受到德國作家布萊希特和三文錢劇院黑人音樂,還有“垮掉的一代”的影響,他的靈感還源於法國象徵主義詩人維爾倫和蘭波。 迪倫把歌詞重新帶回了音樂。文字假如要變成歌,就要具備歌的特質,比如重復、節奏、韻律。把詩和歌放在一起,然後把聲音補充進來,那種沙啞仿佛有很豐富的情感的沉澱。詩和音樂的結合,因此動人。 鮑勃·迪倫的歌呈現了民謠的秘密,像一塊滾動的石頭,沾惹生活的俗常,但又極力保持本色,不讓青苔落在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