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古樂譜的"前世今生"
本報上海4月22日電 記者顏維琦、曹繼軍 日前從上海音樂學院獲悉,該院中國音樂史學高峰團隊已蒐集到古樂譜及樂書63種,譜種包括古琴譜、琵琶譜、橫笛譜、笙譜、箏譜、明清譜等,時間跨度從西元六世紀的《碣石調·幽蘭》,七八世紀的唐代一直到西元19世紀的清代。團隊對蒐集到的所有古譜進行了高清掃描,目前掃描頁數達6603頁。在此基礎上,“中國與東亞古譜研究中心”數據庫正在建立,將提供古譜閱讀、古譜及曲目檢索等功能。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主任、中國音樂史學高峰團隊首席教授趙維平告訴記者,在西方的五線譜體系外,古代的中國與東亞存在著十分完整的樂譜體系,為中國音樂的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依靠。
中國是古代東亞體系樂譜的發源地,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鼓譜,六世紀出現了《碣石調·幽蘭》琴譜,此後從唐代開始出現大量的琵琶譜、箏譜、篳篥譜、橫笛譜、笙譜等,它們是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對中國古代音樂史、樂律學及我國古代音樂形態的研究有著極大的學術價值。然而,除明代以來的一些古琴譜,大量珍貴的古代樂譜珍寶流失海外,出現了流傳、使用等方面的斷層,嚴重影響了我國學者的研究品質與水準。
古樂譜的流失,造成了我國古代樂譜、音樂文化的研究首先在日本、英國展開。20世紀80年代,隨著《敦煌琵琶譜》的解譯,中國內地掀起了古譜學高潮,並推動了唐代音樂的重建。趙維平介紹,以前我國研究者解讀的樂譜主要基於資訊不全的黑白影印件,此次團隊蒐集的樂譜主要是流失海外的中國古代樂譜,包括一些相關的東亞樂譜和樂書,力求蒐集原始版本,提供給研究者最真實可靠的善本。
已蒐集到的古樂譜有些是孤本,如京都陽明文庫藏《五弦譜》、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碣石調·幽蘭》;有些是同一種樂譜的不同版本,如《魏氏樂譜》有六種不同的版本。下一步還將收集樂書,尤其是日本的古樂書,以了解當時中國的樂器演奏、樂律變遷以及音樂的演奏法等。
上海音樂學院素有古樂譜研究的傳統,葉棟、陳應時等學者都是該領域的開拓者。在上海市的支援下,上海音樂學院于2016年成立了賀綠汀中國音樂高等研究院·中國與東亞古譜研究中心。
趙維平説,追溯、蒐集流失于海外的中國古代樂譜以及東亞體系的古樂譜,進行整理、解題,並對古代樂譜進行數字化轉存、數據庫開發收錄、網站發佈是團隊的工作目標,希望能夠建立中國與東亞古代樂譜研究平臺,由此儘快進入我國古代音樂的重構工作,結束我國古代“啞巴”音樂史的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