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音樂節以引進、製作及推廣19世紀德奧浪漫主義歌劇著稱,但《仲夏夜之夢》等20世紀現代歌劇經典也讓人耳目一新。
指揮泰斗弗拉基米爾攜莫斯科柴可夫斯基交響樂團首次亮相音樂節
3D迷你歌劇《湮滅》帶來顛覆性的劇場體驗
第19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于10月29日落下大幕,為期21天的音樂之旅圓滿收官。今年的音樂節以“傳承之樂 新銳之音”為主題,迎來了30場不同類型的演出。既呈現老牌名團演繹的大師經典,讓人一飽耳福,也採擷國際業界最前沿的新作給本地觀眾嘗嘗鮮。
技術
首次引入“浸沒式環境歌劇”
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余隆説:“古典音樂藝術伴隨著人類文明、藝術與思想的進步不斷演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遭遇到新技術、新媒體、新審美趣味的衝擊,所以用全新的姿態賦予傳統藝術鮮活的生命力,是我們每一個音樂藝術家的使命”。
秉承這個使命,北京國際音樂節在節目策劃上也處處彰顯其創新性:青年歌唱家沈洋攜手導演鄒爽帶來多媒體聲樂劇場《逐》,將舒伯特的《冬之旅》譜寫上現代都市心情;3D迷你歌劇《湮滅》以真人演員與影像的隔空互演,帶來顛覆性的劇場體驗;浸沒式環境歌劇《唐·璜》,上演唐·璜生命最後時刻,這也是北京國際音樂節首次將浸沒式環境歌劇的概念引入國內……這些古典與現代性融合的作品,讓觀眾看到,21世紀古典音樂舞臺的無限可能性。
紀錄
26部歌劇中國首演
作為中國歌劇藝術的前沿舞臺,北京的歌劇演出無論從品質、數量都雄踞全國之冠。今年音樂節歌劇板塊的3部歌劇,將目光聚焦於以本傑明·布裏頓為代表的20世紀現代主義歌劇,以及具有高度探索性的21世紀新銳歌劇。無論是法國普羅旺斯-埃克斯國際藝術節製作的布裏頓歌劇《仲夏夜之夢》,還是根據莫扎特同名歌劇改編的浸沒式環境歌劇《唐·璜》,抑或3D迷你歌劇《湮滅》,都令人耳目一新。
儘管音樂節以上演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為代表的19世紀德奧浪漫主義歌劇著稱,但布裏頓歌劇《仲夏夜之夢》、《彼得·格賴姆斯》等劇相繼推出,讓觀眾可以聆聽到更多20世紀現代歌劇經典之作。迄今為止,北京國際音樂節已上演了多達45部中外歌劇,其中26部中國首演,2部亞洲首演,1部世界首演,音樂節將繼續刷新著在中國歌劇舞臺上創造的歷史紀錄。
大咖
名團新秀交相輝映
每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名團名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今年也不例外。擁有120年輝煌歷史的東歐交響勁旅捷克愛樂樂團時隔15年,再登音樂節舞臺。而首次亮相音樂節的莫斯科柴可夫斯基交響樂團,在俄羅斯老牌指揮泰斗弗拉基米爾·費達謝耶夫的率領下,連續三晚帶來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全集。這也是繼去年音樂節推出勃拉姆斯全集系列音樂會後,再次上演經典作曲大師的全集。
此外,還有“老朋友”香港管弦樂團,鋼琴家蒂博戴,管風琴超新星卡梅倫·卡彭特等。此外,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在開幕音樂會上實現了音樂節首秀,為北京兩大藝術機構間的良性互動再添一筆。
音樂節上還迎來了廣州青年交響樂團的北京首秀,三位80後指揮家林大葉、黃屹、景煥輪番登臺。年僅12歲的鋼琴家王雅倫二度亮相,繼續保持登上音樂節舞臺年齡最小的獨奏家紀錄。
今年的北京國際音樂節還有一位重要客人來訪,他就是享譽國際歌劇舞臺的著名導演羅伯特·卡爾森。在歌劇《仲夏夜之夢》演出期間,這位大導演被音樂節授予了“年度藝術家”稱號,這也是音樂節第一次將該獎項授予歌劇導演。
互動
直播觀看人數破656萬
北京國際音樂節嘗試將時尚地標與古典音樂融合,超半數演出安排在三里屯橙色大廳與紅館。“其實也是在嘗試古典音樂與現代生活的融合,而這些實驗都證明二者並不遙遠”,余隆指出,“在中山音樂堂、保利劇院、北京音樂廳之外,音樂可以有更多想像空間,可以包圍、融入、滲透進現代人的生活”。
在精彩紛呈的舞臺之外,本屆音樂節也與網際網路傳播強強聯合。繼去年首次攜手樂視音樂後,今年音樂節的線上直播場次提升到13場,還同時實現了在中國香港、美國等地的直播。據不完全統計,本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線上觀看人數已突破656萬。
余隆説:“今年是第19屆,‘1’時代馬上就結束了,明年的音樂節將進入‘2’時代,需要很多新人,新創意,新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