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座無虛席,700余名觀眾共同觀賞了2016北京現代音樂節之“斂步隨音——中西室內樂作品音樂會”。作為2016北京現代音樂節“開演”後的首場音樂會,由中央音樂學院“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音樂孔子學院辦公室組織及承辦。自2012年成立至今, 該部門一直秉承“與世界分享中國音樂”的藝術宗旨,先後三年組織了中央音樂學院巡演團赴歐洲、北美“三巡”展演活動、邀請國外學子來華學習體驗中國音樂文化的兩屆“國際音樂夏令營”,以及兩屆“與世界分享中國音樂——中國音樂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播主題論壇”等國內外影響廣泛的中外音樂文化交流活動,推動世界音樂文化“雙向交流,深度融合”。
用跨文化“新作”為中國音樂發聲是此次音樂會的特色。當晚共上演9首風格多樣、體裁各異的室內樂曲目,其中7首為前沿新作品。首先,古箏重奏《月兒高》(2015年編排)拉開帷幕,傳統古曲的風韻在縱橫交錯的聲部中完美呈現。其次,芮雪教授于2015年為二胡、中胡與吉他而作《風之旅》(2015年獲“金胡琴獎”胡琴小型作品金獎)運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將蘊含中國元素的音調重新演繹。第一位外派丹麥音樂孔子學院作曲志願者教師田景倫,在任期間創作的《千年》(2014為古箏、古琴、揚琴、二胡和鋼琴而作)力求將西方現代創作技術與中國傳統音樂相結合,以中國民族樂器呈現出國際化的審美意趣。陳丹布教授于2014年為琵琶、古箏而作的 《醉影婆娑》以漢唐之風,通過琵琶與古箏自然天成之和聲完美地再現古典韻致,表現了古代女子飲酒之後於花間輕盈起舞,廣袖長舒,寓于“花中有儂,儂中有花”的婆娑意境。青年作曲家劉力2014年為“茉莉花”揚琴重奏團創作的《彼岸花》將帶有東方印度音樂色彩的和聲語匯,將6個音的主題在音樂展開過程中複雜化展現的淋漓盡致,表現對生命意義深度思考的主題。定居德國的陳曉勇教授始終強調:在深刻理解本國與歐洲音樂及其文化的基礎上,尋找更高層次音樂表現形式的可能性,追求人對音樂在精神層次的認可,因此當晚演出的《水樣》(2015為笙與室內樂團而作),又是一部有著力挖掘中國傳統器樂之現代精神的作品。
音樂會上演的作品不僅展現了中國作曲家對跨文化音樂的理解,也吸納了西方作曲家從不同的角度,探求中國音樂魅力的作品,如:彼得·帕扎特(波蘭)2014年為打擊樂、古箏、鋼琴、手風琴和大提琴而作《莫言》(獲首屆“丹麥音樂孔子學院”作曲比賽一等獎)。精彩的無伴奏合唱《愉快的舞蹈》 、《邊跳邊唱》,以及被譽為“當代肖斯塔科維奇”的俄羅斯作曲家施尼特凱的作品《第三弦樂四重奏》,其標誌性的“復風格”也象徵著此場音樂會鮮明的包容性與多樣性特徵。
音樂會演奏陣容涵蓋了中央音樂學院的多位優秀青年師生,以及“袁莎箏樂團”、“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附中合唱團”、“琥珀四重奏”、“茉莉花”揚琴重奏團等多個活躍于當代舞臺的組合和團體。
社會各界人士從四面八方齊聚中央音樂學院,只為一睹高水準的中西室內樂音樂會,雖説此次前沿的新作品居多,但觀眾們仍在高潮不斷的氣氛下,靜心凝神、斂步隨音,沉浸于豐富美妙的音樂之流,感受跨文化的融合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