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代化新型陸軍建設的探路者,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一營矢志強軍夢想、銳意改革創新,成為全軍第一個成建制、成體系完成由傳統步兵向新型合成步兵轉型的營級單位,開創了我軍這一類型部隊建設的多項先河。一個時代的軍人有一個時代的特徵。走近一營,我們從那些普通的面孔上,不僅能看到新一代軍人的表情,而且能聆聽到追逐強軍夢想的呼吸。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一支陸軍新銳的“換羽”之路
——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一營矢志改革強軍新聞調查
■解放軍報記者 魏 兵 錢曉虎 特約記者 吳科儒 李 亮
恩格斯説:“人們酷肖他的時代,遠勝於酷肖他們的生身父母。”
然而,這種“酷肖”,並不與生俱來。與時代競速,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破繭成蝶”的蛻變,每一支軍隊都要實現“浴火重生”的轉型。
作為現代化新型陸軍建設的探路者,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一營矢志強軍夢想、銳意改革創新,成為全軍第一個成建制、成體系完成由傳統步兵向新型合成步兵轉型的營級單位,開創了我軍這一類型部隊建設的多項先河。
一個時代的軍人有一個時代的特徵。走近一營,我們從那些普通的面孔上,不僅能看到新一代軍人的表情,而且能聆聽到追逐強軍夢想的呼吸。
新銳之思——
“錘鍊新型作戰力量,取決於我們的思維和視野能否超越武器性能的邊界”
一營的裝備很新。
“新到啥程度?過去練就的操作技能,似乎就剩下了‘扣扳機’還沒有變。”
三連連長降巴克珠,是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兩次榮立一等功。然而,這個曾24次比武奪冠、5次打破旅以上軍事課目紀錄的“牛人”,面對配發的近百種新型裝備、數萬個部件和數百份説明書,“眼前像立起了一座大山”。
“我們藏族有句諺語,‘山讓水低頭,人讓山低頭’。可面對這座大山,當時大家都不知道怎麼邁開步。”降巴克珠和戰友們曾一度迷惘。
練越野,他們曾磨破腳下膠鞋;練攀登,他們曾磨出手掌老繭;練射擊,槍管挂水壺,槍身放彈殼,練到眼睛流淚紅腫……可如今,從靠“兩條腿、一桿槍”打仗的傳統步兵向新型合成步兵轉型,面對“過去摸都沒摸過的傢夥”,究竟從哪兒練起?
轉型再出發,多少原來的專業骨幹、技術大拿、訓練標兵站在新的起跑線。
——炮班班長徐大鵬,曾是旅裏有名的“一號觀察手”,然而握著新式偵察設備,卻一時丟不掉“老一套”的偵察方法,第一次沙場亮相戰機一誤再誤。
——無線班班長楊壯,面對“罷工”的新型電臺,拿起螺絲刀就開工,故障沒排除,按鍵卻裝不上了。下達任務的關鍵時刻“掉鏈子”,楊壯羞愧得抬不起頭來。
觀念的陳舊,比槍炮的陳舊更致命;思想的偏差,比準星的偏差更可怕。全營接手新裝備後的首場演練,最後竟然被判定“傷亡”70%。
演練復盤,大家沒有一絲勝利的喜悅。多種新型火器為啥不會靈活配係,陸空資訊網路為啥沒法搭建聯通……“70%的傷亡,如果真是打仗,多少條命沒了?!”
“有了新裝備、新要素、新編制,我們打得遠了、看得遠了、聯得遠了,可為啥打仗不靈?”營長宋恒哲一語道出大家的反思,“錘鍊新型作戰力量,取決於我們的思維和視野能否超越武器性能的邊界。”
從零起步,從基礎理論學起,一營官兵自己編教材、寫教案,為了搞懂一個數據,有時在車上一幹就是幾個晝夜。
從火炮構造到指揮系統,從賦予射向到諸元計算,一營官兵一步一動地測、一分一毫地比,梳理總結出新型火炮射擊諸元計算、觀察所開設等6種新方法。
“過去練‘脖子以下’的硬功夫,如今要多練‘脖子以上’的硬功夫。”談到轉型之痛,二連連長賀亞鵬感慨頗多。
一場夜戰,二連正以小群多路的方式向“敵”迂迴包抄。導調情況突然傳來:“前方300米出現小股‘敵人’,一班突擊車被毀。”
賀亞鵬感到奇怪:搭載紅外攝像載荷的無人偵察機早把那個區域“濾”了好幾遍,“敵軍”怎麼冒出來的?
“藍方採取了紅外遮蔽。”導演部的解釋讓賀亞鵬如夢初醒,立即下達指令,利用隔熱模組對己方突擊車發熱部位加以遮蓋。
第二道難題接踵而至——“連隊電臺受到強電磁干擾,通信中斷。”夜幕下,旗語、光電等手段都用不上,咋辦?賀亞鵬靈機一動,利用資訊化終端的簡易信號建立通聯,繼續指揮。
一夜鏖戰,幾次化險為夷,汗水浸透了衣背,賀亞鵬卻越打越清醒:“舊的思維定式是個‘隱顯靶’,在這個地方打倒了,不知道會在別的什麼地方冒出來。不消滅它,就難打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