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3
民兵素質新變化:從體能型到技能型
科技興軍越推進,“工匠”精神越可貴
相傳,大禹在黃河治水時,疏導、砌石、壘土、劈山等都有神工相助。
河還是那條河,治水早已不再求助“神工”。進入6月,黃河汛期悄然而至。日前,記者在鄭州警備區組織的民兵防汛專業分隊演練現場看到,一批持證上崗的“兵專家”閃亮登場。
翻開中牟縣民兵防汛分隊花名冊,擁有操舟手、水電工、氣象觀測員、工程機械操作員等專業工種技術等級證書的比比皆是。
該人武部部長張德炯告訴記者,專業人員持證入隊,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增多,是今年民兵整組的一個新特點:全縣有47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有的還擁有工程師、專業技師證書。
“以前選兵看體格,現在選兵看證書。”該縣人武部職工張曉霞是一名老武裝。他説,10年前到鄉鎮抓整組,膀大腰圓是挑選民兵的重要標準。現在不僅要看塊頭、學歷,還要查看職業資格證書。
鄭州警備區民兵整組數據庫顯示:今年,全市有427名民兵持證入隊,各人武部細化分工,採取定崗、定責、定位的編組方式,將技術民兵分別編入抗洪搶險、防化、防空等專業技術分隊,使每一個崗位都術有專攻。
技能型民兵井噴式涌現,得益於地方職業教育蓬勃發展。鄭州市現有職業院校128所,在校生56萬餘人,年均畢業生10萬餘人,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每年達20萬人次。
借助這一技能型人才資源富礦,該警備區大力吸收選拔有專業技術證書的青年加入民兵組織,並與地方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合作培訓技術民兵,使技能型兵員大幅增加。
邢喜軍曾是原成都軍區某電子對抗部隊電子工程師,退役後成為一名地方通信公司的技術骨幹,年薪20余萬元。民兵整組期間,他在入隊申請中寫道:“武器裝備越發展,技術力量需求越迫切,支援保障打仗,我的技術用得上!”
加入民兵組織後,他和幾名技術骨幹一起攻關,破解了民兵通信器材惡劣天氣信號差、複雜環境干擾大等問題。
市場分工越來越精細,戰場分工也越來越專業。鄭州警備區作訓參謀孔健告訴記者,技能型民兵不僅解決了應急行動中專業人才缺乏問題,也為應戰提供有力技術支援。今年,該市編配一個57高炮民兵營,但現有裝備落後、訓練方法陳舊,警備區組織11名“兵專家”,集智攻關創新訓法。
應急應戰需要能工巧匠,更呼喚工匠精神。管城區人武部政委張學東介紹,技術兵員在未來戰場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一定要為戰鬥力把好關口、決不讓“南郭先生”入列。該區民兵公路運輸分隊基幹民兵蘇全德説,戰場是不允許糊弄的,我們訓練和演練中一定實打實、硬碰硬,決不能粗製濫造,出現豆腐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