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飛無人機前,特級飛行員陸冬輝曾獲空軍“金頭盔”桂冠。空軍報記者 余紅春攝
倔強剛毅的寸頭,也拗不過時間,漸漸染了霜——
“既然放不下飛行,來到了無人機部隊,更要抓緊時間幹點事”
“快,還有幾分鐘準備時間!”陸冬輝“嚯”地抬起小臂,目光投向左手內側飛行腕錶的指針。
試飛站不少官兵都知道,這是陸冬輝的習慣動作。
陸冬輝似乎沒意識到這一點。他每天風風火火,不管理論學習,還是飛行訓練,手頭似乎總有忙不完的事,時間總是不夠用。
這種感覺,並不陌生。奪得“金頭盔”後,他連續幾年參加空軍對抗空戰競賽考核評估工作。競賽規則自由度的不斷放開,兄弟單位追求戰鬥力的千帆競發,無不讓他感到迫在眼前的時間焦慮。
看看自己,年齡已過不惑。這幾年飛戰鬥機時,精力體力明顯不如以前。倔強剛毅的寸頭,也拗不過時間,漸漸染了霜。他不斷提醒自己,“既然放不下飛行,來到了無人機部隊,更要抓緊時間幹點事。”
光陰,是自然的刻度,也是生命與使命的價值表。因循守舊,只算活在過去;畏葸不前,時鐘原地停擺;奮發進取者,總是追趕甚至試圖超越時間。
從到無人機部隊起,陸冬輝就開始了對時間的追趕。戰友們記得,剛上手操縱無人機時,他總抱怨,無人機飛行速度、姿態轉換太慢,沒有戰鬥機那麼刺激帶勁。
讀懂陸冬輝的人都知道,其實,他內心是在為新質戰鬥力的快速生成而著急。
今年,陸冬輝擔任了試飛站站長。在查閱無人機實戰運用的相關資料後,他敏銳的意識到,無人機改變和縮短了傳統作戰的節奏和週期,未來戰爭將日趨無人化。
“看來,我們更得加快速度!”陸冬輝看到,經過第一茬人的艱辛努力,為這支年輕的部隊打下堅實基礎,但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隨即,一場場與時間的競速開始了——
以前,無人機部隊大多原地部署,機動作戰訓練不充分。“未來作戰是全域作戰,動得少、動得慢怎麼行!”陸冬輝抓緊帶領官兵完善程式、組織訓練。3月下旬,該站組織全要素機動演練,方艙撤收架設時間比去年縮短三分之二。
陸冬輝帶領大家總結出一套無人機訓練規程。他説,無人機訓練法規體系早一天得到完善,就能早一天助力訓練。
無人機不是“獨行俠”,必須深度融入作戰系統之中。從無人機和有人機各自為戰,到無人機和有人機相互協作,再到無人機引領作戰並擔負主要作戰任務,是未來戰場的大勢所趨。如何加快這一系列轉變?
前段時間,試飛站領受了試飛某新型無人機的任務,人才缺口的問題立即顯現。如何超前儲備骨幹、加快培養人才?自接到任務起,這些問題始終盤桓在陸冬輝心頭。
那晚,跨晝夜飛行訓練結束後已近半夜,陸冬輝沒有著急退場,而是留下來和分管作戰訓練的某部副司令員李欣商量人才培訓計劃有關細節。
就在上個月,陸冬輝給全站官兵出了3道思考題,既有對工作生活的看法,也有對職能使命的理解,其中一個題目就是:對試飛站組建以來這幾年工作怎麼看,下一個4年工作怎麼幹?
有人説,光陰是一條綿延的隧道,既能透視過去,也能遠望未來。從當下向遠方眺望的陸冬輝和戰友們,找準他們努力的方向了嗎?
陸冬輝沒有直接回答,卻和記者談起了紀錄片《百年巨匠——齊白石》。他説,齊白石之所以能衰年變法,正因為他為事業載入了時間,並超越了時間。
強軍事業更需要快馬加鞭,在追趕中超越,才能實現新質戰鬥力之“新”。
記者想,這便是陸冬輝和戰友們的答案。
“任務載荷”越大,能幹成的事就越多——
“我喜歡高中時讀過的一句詩: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又一次訓練。一架銀灰色無人機逆風升空。翼下挂載的一枚枚導彈,如一枝枝引而待發的箭矢。
在無人機部隊,有一個常用詞彙叫“任務載荷”,即一個無人機平臺所搭載的任務設備。任務載荷越大,其能執行的任務就越多。
記者由此想到,和無人機平臺一樣,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年齡平臺、崗位平臺、職務平臺。平臺是客觀的,但“任務載荷”卻由每個人主觀載入。
陸冬輝的“任務載荷”是多少?記者試圖掂量一二。
剛調到試飛站時,還是普通飛行員的陸冬輝發現,每次技術研究,總有不少人習慣“照本宣科”。於是,他給自己加了個新任務:提問。
每次大家都發完言了,他還不算完,非要問出個一二三。“操縱程式是什麼?”“失速有什麼表現?”“特情如何處理?”
一連串疑問、不停追問,那些準備不足或研究不深的戰友每每被陸冬輝問個大紅臉。私下裏,有人扯他袖子,他卻不以為意:“想學習研究搞深搞透,就得加加碼!”
“陸站長的‘任務載荷’夠大!”試飛站作訓參謀黃超記得,去年10月,站裏組織無人機實彈打靶試驗,又是發發命中。起草任務總結材料後,他客氣地請還是飛行員的陸冬輝把關。
沒想到,草稿上被批註、修改得密密麻麻。第二天一早,陸冬輝將材料還給黃超,還加了一句:“改了我再看看!”一稿改畢,送給陸冬輝,二稿又被修改了很多。
在那次任務總結會上,陸冬輝提出,雖然前幾年實彈射擊訓練發發命中,但條件設置的實戰背景不夠全面、立體,從實彈到實戰的步子得再快點!
今年1月,擔任試飛站站長後,陸冬輝的平臺更大了,“載荷”更多了。他積極爭取上級機關支援,設計製作出集裝箱、水泥墻、移動車輛等一批實體靶標。
今年實彈打靶訓練,試飛站一改過去慣例,給每枚彈都設置了不同的實戰背景和作戰任務,按照邊界條件投射彈藥。
對於“任務載荷”,陸冬輝有自己的理解:其實,大家的平臺都差不多。加裝少了,會輕鬆些,不過那樣能幹成的事自然就少;加裝多了,難免需要多費力氣,但如此一來能幹成的事也就多了。
之前,有個別飛行員缺乏對無人機部隊的深入認識,不敢不願與無人機同場合訓。陸冬輝和戰友解釋半天,還是有人半信半疑:“你們可要保證無人機不會失控啊!”
去年6月,空軍“藍盾”演習開戰,陸冬輝所在的無人機部隊配屬給了“藍軍”。
證明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夜幕落下,陸冬輝和戰友操控無人機起飛。只用一個多小時,他們就綜合利用多種偵察手段,將“紅軍”導彈陣地摸了個一清二楚。第二天,憑藉無人機提供的戰場情報資訊,“藍軍”戰機精準命中目標,大獲全勝。
到了第二期“藍盾”演習,無人機部隊變得“搶手”了。沒想到,陸冬輝又主動將偵察反偵察手段向對手和盤托出。這無疑增大了任務的難度,陸冬輝卻説:“難度大了是好事,能逼著雙方研究得更深!”
陸冬輝坦言,作為一支新質戰鬥力部隊,目前無人機部隊在訓練、裝備、人才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矛盾困難,“但組織提供了這個好平臺,我們每個人都多加裝點‘任務載荷’,達到目標不就快些了嗎?”
夜已深,陸冬輝仍談興很濃。他提到,自己讀高中時,曾迷戀過汪國真的詩。
直到現在,他仍然可以背出這經典一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這,無疑是送給一名新時代奮鬥者、擔當者的壯美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