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月,劉華清與嫂嫂、姐姐、弟弟在故居門前留影。

彌足珍貴的油印傳單

1934年12月,部隊來到鄂陜交界的鄖西縣,領導創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

彼時,鄂豫陜省委、紅二十五軍軍部駐紮在鄖西縣關防鄉二天門老街,在鄂陜邊的鄖西、鎮安等地發動群眾進行土地革命,成立農會,逐步建成了鄂豫陜蘇區。

鄂豫陜省委、紅二十五軍在鄂豫陜邊不到半年,作戰上取得了一連串勝利。紅二十五軍很快發展到3700多人,地方遊擊師、抗捐軍發展到2000人,還成立了鄂陜、豫陜兩個特委。作為宣傳科長,劉華清創辦了《戰士報》。晚年,劉華清回憶:“從籌稿、編輯到刻印都要管,還要負責起草文件、擬定標語口號、組織佈置群眾大會等等,還讓我管政治部的宣傳隊,管部隊的宣傳教育工作。工作雖然忙累,但很起勁。新蘇區的創建很不容易。給養不濟,生活異常艱苦。我們及時把部隊的好人好事收集起來,在報上刊登。為配合群眾反抗捐稅的鬥爭,我們又在報上提出抗捐、抗債、抗糧、抗伕、抗丁的‘五抗’鬥爭口號,積極配合宣傳。”報紙雖然簡單粗糙,但很及時,富有戰鬥力,對新蘇區創建起了積極作用,成為全軍上下關心的報紙。

12月10日,由鄭位三撰稿,吳煥先政委審稿,劉華清又親手刻印了《什麼是紅軍》的油印傳單。傳單上寫道:“紅軍是工人農民的軍隊,紅軍是蘇維埃政府指揮的軍隊,紅軍是共産黨人領導的軍隊。紅軍的基本主張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農民。工人增加工資,實行八小時工作制。驅逐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的統治,建立工人、農民管理政權的蘇維埃政府。”還寫道:“紅軍裏面的人,都是工人、農民、貧民、士兵出身,所以他們能代表窮人的利益。紅軍裏面不要豪紳、地主、資本家當兵,因為他們是剝削壓迫窮人的。……不過,國民黨軍隊中的士兵也是窮人出身,所以紅軍歡迎國民黨軍隊的士兵加入到紅軍中來……”

《什麼是紅軍》傳單大約相當於16開紙張大小,油印字跡工整,筆畫有力,全文大約400來字,把紅軍的宗旨、性質、任務及有關政策講得十分明確。

日後,這張傳單被發現之初,未能認定究竟出自誰的手筆。後輾轉找到劉華清,經他確認,是他親手刻印。

這份“鎮館之寶”流傳下來並非易事。原來,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鄖西縣時,關防鄉二天門老街的李玉才參加了紅軍。1935年5月,家人報母親病危,經組織批准,李玉才回家探望。同時,他帶回了一張紅皮紙油印的《什麼是紅軍》的傳單。他將傳單交給妻子劉玉英,劉玉英不識字,也不知道上面寫的是什麼。她知道這是紅軍發的傳單,決心保存下去。

白色恐怖的艱苦環境中,為逃避國民黨反動軍隊和地方反動武裝的搜查,劉玉英將傳單包了又包,小心翼翼藏到墻縫隱秘處。劉玉英堅信,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只要紅軍在,窮人就有希望,就有出頭的一天。1947年冬,窮苦人的願望終於實現了,隨著鄖西的解放,窮人翻了身,做了國家的主人。1981年9月,劉立英將這份珍藏了46年的傳單交到了鄖西縣檔案館。這張傳單彌足珍貴,是紅軍長征英勇征戰的縮影,也是“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的真實寫照。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