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軍隊的共同目標是勝利,而不是哪個軍兵種的自身榮耀。聯合文化就是軍兵種之間的最大公約數。要實現真正的聯合,就要舍小我求大我,舍軍兵種一家之小力,形成全軍之大力,這才是聯合文化的真正要義。請看著名軍事戰略專家、國防大學教授喬良是如何撰文闡述的。

  在“推挽式前進”中實現“‘合’聚變”

——關於聯合文化建設的“頭腦風暴”系列文章之五

從本體意義上來講,今天我們講的聯合文化,是過去協同作戰、配合作戰、支援作戰實踐的一種文化延伸。在沒有聯合作戰的概念之前,也有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只是這種協同作戰沒有現代聯合作戰彼此嵌入得這麼深。適應未來戰爭的需求,一支軍隊將越來越多地消弭軍兵種界限,越來越需要模組化的組合,使每個軍兵種的作用最大化。在這種趨勢下,一支軍隊的聯合文化的成熟度,就顯得至關重要。

(一)

談聯合文化,我們首先必須弄明白文化是什麼。我認為,文化是某一人群、某一集團共同組成的存在方式,是一種彼此在相處、磨合、協調中習慣認同的規則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歸根結底,文化是一種共同的存在方式。當軍兵種形成共同的存在方式,形成共同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的時候,聯合文化就誕生了。但是,聯合文化又不完全是一個慢慢形成的過程,它有時候可以通過命令、條令這樣的方式強制推進,然後慢慢讓這種強制變成一種自覺和習慣,直到形成文化。

聯合文化最主要的價值取向,應是求大同存小異。因為各個軍兵種不可能完全趨同,完全趨同也就沒有軍兵種了。但是,聯合作戰又要求在最大限度內,發揮聯合組合的優勢,那就要追求軍兵種之間的均衡點,實現最大公約數。要實現這種境界,就需要各軍兵種之間放棄自己的軍兵種成見或偏見。一支軍隊的共同目標是勝利,而不是哪個軍兵種的自身榮耀。聯合文化就是軍兵種之間的最大公約數。要實現真正的聯合,就要舍小我求大我,舍軍兵種一家之小力,形成全軍之大力,這才是聯合文化的真正要義。

所以,我們要打造聯合文化,首先要從軍兵種的“舍”字開始,舍得放棄軍兵種本位主義。這是全世界軍隊進行聯合作戰、聯合行動共同的難題。我軍本輪改革,軍種主建、戰區主戰,並不意味著軍種就只能管建設,和作戰沒有了關係;戰區就只能管作戰,和建設沒有了關係。這種認識是極為褊狹的。如果軍兵種沒有獨立作戰的能力,沒有獨立遂行軍種戰役的能力,那麼聯合作戰也就無從談起。但是,軍兵種有了這樣的能力,是不是就意味著軍兵種可以包打天下呢?自然也是不行的。因為實現在多維空間同時展開的作戰行動,成本和效益最佳結果的方式是聯合作戰,它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較大的收益,這是聯合作戰的長處。因為成功的聯合作戰意味著恰到好處地發揮多軍種的優勢,也就是找到了多軍種之間的最佳均衡點。那麼最佳的均衡點在哪?現在還需要我們作進一步的思考。但可以肯定的是,聯合文化建設在這一過程中將是極為重要的積極因素。

聯合文化的第二個字,是“和”。為什麼是“和”,而不是“合”呢?因為“和”強調的是團結融合,為了共同目標而聯合。在這一過程中,有“和”才會有“合”。

聯合文化的第三個字是“力”,要形成合力,怎麼有力怎麼聯合。聯合是為了形成體系,因為體系對抗是未來戰爭的趨勢,這幾乎已成為一條公理。但我們必須一開始就弄明白,在體系對抗中,我們自己是什麼體系,是“敵人有什麼體系,我也要有什麼體系”,還是“敵人有什麼體系我不管,我用我的體系去對抗敵人的體系”?這兩種情況如果不區分,那麼結果就可能變成“敵人有什麼體系,我就要有什麼體系,包括聯合作戰的思想和文化,都有可能是對對手的模倣”。如果這樣,我們在未來與對手的體系對抗中,將毫無勝算。對我們來講,體系對抗應該是“我用我的體系對抗對手的體系”,而不是“對手有什麼體系,我也必須是什麼體系”。這一認知意味著,我們的聯合體系決不能跟對手一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