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到筆試成績那一刻,來自雲南的應屆畢業生劉敏(化名)既高興又擔心——她平常擅長筆試但不擅長面試,連在課堂上回答問題都會緊張發抖。為了抓住這個來之不易的就業機會,她花錢報名參加了一個面試輔導培訓班,最終順利通過面試上崗。
可北京應屆畢業生祝希(化名)就沒有這麼幸運了,“2000元一對一培訓了一個小時,聊完後人更懵了”。進行面試輔導的“老師”告訴他,他的簡歷不需要修改,需要提升的是思維框架,“思維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這還得需要多少個2000元啊。有種上當的感覺”。
隨著2024年春招市場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畢業生為了獲得一份心儀的工作,尋求各種方式提高自己的面試能力。一些個人或求職服務機構抓住這一“商機”,打出“資深HR”“過來人”等付費輔導的口號,紛紛推出面試輔導服務,包括情景模擬、無領導小組討論、結構化面試、壓力面試等各類場景,價格從幾百元、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不等。
但付費面試輔導會成為闖過就業關的“捷徑”嗎?初入社會的畢業生們又該注意哪些問題?《法治日報》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面試輔導真假難辨
有人上岸有人踩坑
和劉敏一樣不擅長面試的雲南人白玲(化名)最近也獲得了一個工作機會,但後期要面臨一面、二面、終面、HR面等諸多輪次的面試考驗。為了掌握更多招聘、面試流程和資訊,她貨比幾家後購買了某機構的付費面試指導服務。
“剛開始的時候會進行發聲、普通話、語速等比較基礎的練習,為的就是讓我們説話有底氣,避免出現一些語氣詞,然後老師會根據具體的練習情況提出改進建議。”白玲介紹説。最終,她順利通過面試,得到了工作機會。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輔導員楊璇認為,面試輔導機構是因市場而生,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現在找工作面試的競爭越來越大。“事實上,市場上的輔導班其實只是輔助,重要的是對考生綜合能力、綜合素養的考驗。”
但在調查中,記者發現,還有很多人反映付費培訓並沒有提升面試應對能力,感覺自己被“坑”了。
去年從安徽某高校畢業的程悅(化名)報名參加事業編面試輔導,一對一線上教學,一共40個小時,先交5000元,“上岸”之後再補交3000元。“在詢問師資力量的時候,對方承諾老師是有經驗的老員工。”讓程悅沒想到的是,才上第一節體驗課程,她就發現所謂的老師有一半時間都在讀課件,“後續和客服聯繫時,對方還一直畫大餅,見我沒有交錢上課的意思,就直接遮罩我了”。
記者在社交平臺以“面試輔導”和“國考面試”為關鍵字進行搜索發現,平臺上有許多打著個人真實分享的旗號,實則是某面試輔導機構的軟文推廣。
這些推廣“套路”大體一致,首先回憶自己知道進入面試後的心路歷程,最後引入自己的報班途徑,一般都是經認識的人或親戚好友介紹;之後則以“今天是在某機構的第×天”為引子,抓住一些考生的面試短板,有針對性地分享心得體會,其中不乏“專業、氛圍好、進步快”等關鍵詞,從而達到為該機構做宣傳的效果。
記者瀏覽一家面試輔導機構的主頁發現,有考生在評論區吐槽自己的報班經歷:其報的是協議班,上了兩天課覺得理論課內容有偏差,希望機構退款,可對方稱“中途單方面毀約需要承擔200元/小時的課時費”。
“沒辦法我只能硬著頭皮上,但後來遇到的輔導老師更‘坑’,上課期間還請假去考試。”該考生就此詢問機構銷售人員“為什麼輔導老師還要去考試”,得到的答覆是“老師也有考編制的想法,我們沒有承諾必須是考上才來當老師的”。
在評論區,有不少考生評論:“以前給我上課的也是應屆剛考完試的學生”“我朋友正在該機構當面試輔導老師,其實他自己都沒有考公‘上岸’”……
市場定價缺乏標準
培訓費動輒上萬元
除此之外,記者注意到,付費面試輔導的價格沒有標準,差別很大。
在調查中,記者通過搜索發現,在一些社交平臺和交易平臺上,這類服務並不少見,直接搜索崗位名稱加上面試輔導關鍵詞就可以找到,比如運營崗位的面試輔導、市場崗位的面試輔導,還可以加上想要面試的公司的名稱進行精準搜索。
記者在某社交平臺發佈“求推薦面試輔導機構”的帖子後,不到半小時,便有6家機構來私信記者。添加對方聯繫方式後,記者發現,這些面試輔導班大都按照協議類型分為非協議班和協議班(分為狀元協議和非狀元協議)兩種。前者是直接交全款不退費;後者則是先交部分錢,根據面試是否通過,按照協議進行補交或退費。
白玲的交費方式便屬於後者,“我當時報的是事業單位特崗和三支一扶的筆面全程班,價格是7000元,如果面試通過了的話再補交錢。事業單位需要補交23333元,我是考三支一扶‘上岸’的,補交了12123元”。
不過,“上岸”事業單位協議班3萬元左右的價格並非“天花板”。
在記者收到的各機構課程表格中,面試班定價均因面試職位、時長和協議類型而有所不同。其中非協議班價格均低於協議班價格,在7000元至2萬元之間。
記者對比發現,不同機構之間,協議班的價格差距很大,如在某大型輔導機構推出的面試精品線下班中,協議班收費在9800元至58800元不等。
“一般來説線下國考面試輔導是最貴的,因為難度系數高一些,其次是省考、事業編以及國企等其他考試。”某面試輔導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除了這些以機構為主題的面試輔導外,在社交平臺和二手交易平臺,還存在不少所謂的線上付費面試培訓的內容和産品。為吸引消費者,很多賬號都會在帖子和主頁內標注“×年資深HR”“大廠Offer收割機”“結構化面試全場第一”等廣告語。
記者隨機諮詢幾家售賣這些面試輔導商品的博主後發現,公考業務主要以一對一輔導、陪練、選崗諮詢、政審體檢諮詢等服務為主,價格在35元至250元不等。企業類線上服務以求職規劃、簡歷代製作、簡歷優化、面試輔導、Offer諮詢等為主,有的甚至將這些服務打包合併,推出300元至1500元的輔導套餐。
此外還有個人提供的一對一付費面試輔導産品,廣告語大多是“多年HR一對一簡歷輔導”“體制內老員工面試1V1陪練”等。根據産品具體包含的課程,標注的價格在幾元至上萬元不等。但記者諮詢發現,不少商家沒提供從業經歷等有效證明。
加強監管規範行業
及時查處違規行為
花了高價就能接受優質服務嗎?並不一定。
1500元一小時,這是目前已經工作的上海白領趙凱(化名)曾經參加某機構面試輔導的價格。“所謂的模擬面試也只是常規面試提問,這些問題甚至都可以在社交平臺上搜索到。”趙凱覺得,這一小時的輔導,對他的幫助也只有一分,“也就是湊了一小時輔導”。他把自己的經歷發在社交平臺,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
在他的帖子下面,有人説,“自己花了3200元進行了45分鐘輔導,根本沒效果也沒有通過面試”。還有求職者吐槽説,找了一個面試輔導,“結果那個人嫌棄我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我問個問題就説我反駁他,讓我無語”。
“大多數商家通過個人簡歷品質來提供面試輔導報價,求職的行業、崗位不同,價格也不同,定價從每小時一兩百元到幾千元不等,但實際上不少老師講課的內容就是將網上資料進行整合。”曾和同學多次購買線上付費面試培訓商品的北京白領淩放(化名)吐槽道。
採訪中,被問及老師資質問題時,大多機構都宣稱:“資深講師,多年授課經驗。”而當記者進一步詢問老師來自哪,可否證明時,有的機構工作人員便開始含糊其辭,以“話題敏感”為由帶過,並作出了這樣的“保證”:“我能告訴你的是可以絕對放心,我們的講義資料都是有針對性的,每年還會根據考情升級講義,以更貼近考官評判標準。”
一些參加過面試輔導的受訪者稱,一些面試輔導老師把在網上搜索到的各種面試經驗和自學面試技巧壓縮到一對一輔導的一兩個小時中,對提升面試應對能力幫助不大,但往往收費不菲。
有過兩次面試第一名經歷的熊偉(化名)説:“實際上,一些機構出售的就是資訊差,而這些資訊其實只要自己用心搜索都能找到。我剛開始也報過線上輔導班,但整體收穫不大,反而更加焦慮了。”
“梳理這方面的相關投訴,會發現求職季找工作已經消耗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很少有求職者在發覺上當受騙之後轉而維權。而包括面試輔導在內的某些培訓機構或個人在推銷時往往誇大其詞,誘導求職者。”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常莎分析,如果一定要進行這種面試輔導,要了解對方是否有正規資質,對培訓時間、服務的具體內容等事項,也要有明確的約定。龐大的求職群體催生出了龐大的就業服務市場,對於就業服務市場中出現的明顯、典型違法行為,相關部門要及時查處,更好地維護求職者的權益。
楊璇提醒説,作為剛畢業的求職者,一方面要注重平時的積累,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網路平臺收集相關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準備。
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看來,面試培訓市場的收費價格雖是市場定價行為,但是這一培訓市場依然應該得到監管,對培訓機構的監管職責應該更加明確。同時,培訓市場也應該出臺與面試相關的行業規範,告別“野蠻生長”的發展階段。相關監管部門應加強協調,消除監管盲區,努力打造跨地域、跨部門、資訊共用、快捷高效、無縫對接的監管合作機制。如果市場這個無形之手失靈了,政府這個有形之手就應該擔起責任,通過行政處罰、市場準入等手段“修復市場”,保護求職者的合法權益。
(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