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在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龍居社區龍瑞家園,84歲的村民王忠普端著社區老年食堂剛送來的一大碗熱水餃,對記者説:“看看吧,我這房子120平方米,寬敞得很。兒女大了,都有工作,我現在是啥也不缺了。”
黃河之水天上來,在東營匯入大海。記者來到黃河之濱的龍居社區,放眼望去,133棟新樓有序排開,村民們或去集市上採購年貨,或忙著趕在年前完成最後一批手工製品,處處是濃濃的年味。
在黃河灘區,“安居”是群眾祖祖輩輩的夢想。黃河在龍居鎮轉了一個近90度的彎,進入一條30公里的窄“衚同”。過去,汛期洪水兇猛,兩岸村民飽受水患之苦。2017年,山東啟動灘區居民遷建工程,60萬群眾逐一喜遷新居,生産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王忠普老人一家2021年搬進龍居社區。這是政府為19個河灘老村群眾建的新區,3284套嶄新的住房,可安置村民9383人。
“住河灘老村的時候,幾間老屋擠著一大家子人,出門是土路,沙塵滿天飛;家裏種點玉米、花生,一年忙到頭也沒幾個錢。”提起以前的生活,王忠普感慨萬千。
在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共富工坊”,村民加工訂單産品。新華社記者郭緒雷 攝
如今,王忠普一個村子的鄉親成了樓房裏的鄰居。社區設施完備,生活更加便利,“數字社區智慧平臺”全天候滿足居民生活、醫療等需求。社區為68名獨居老人免費配備了智慧手環,具備一鍵呼叫、一鍵點單功能。王忠普的兒女在城裏上班,平時大多一個人在家。“有什麼事,只要按一下鍵,社區志願者就到府來了,很安心。”王忠普説。
為實現黃河灘區群眾“遷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當地積極探索産業融合發展,促進群眾增收。龍居鎮黨委副書記韓文濱説:“村民的‘安居’問題解決了,錢袋子也得鼓起來。”
記者在社區手工編織工坊看到,村民們的一雙雙巧手牽動柳條上下翻飛、纏繞交疊,古樸又實用的杞柳籃子被製作出來。“現在做的是來自日本的訂單,得趕在春節前完成。”龍居草柳編非遺傳承人賈針説,近年來,用龍居本地植物杞柳編制的小籃子等産品很受歡迎,在海外可以賣到20美元一件,訂單越來越多。手工編織工坊已幫助100多名留守婦女和殘疾人實現就業。
在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共富工坊”,村民加工柳編産品。新華社記者郭緒雷 攝
“工坊開在家門口,還能拿回家做,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我只是閒散時間做一點,每月能拿到手八九百塊錢,一年下來收入過萬元呢。”村民劉建娥説。
記者採訪了解到,龍居社區利用6000平方米閒置房屋開辦了“共富工坊”,採取“村級推選、鎮級遴選、共同培養”模式吸引12位致富能手入駐,以“師帶徒”方式開展技能培訓。日前,“共富工坊”吸收了300余人就業,每人平均年增收2萬餘元。社區還設置公益崗位365個,解決了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
龍居鎮鎮長劉松介紹,當地整合黃河生態文旅資源,打造黃河文化、古鎮風情、龍居研學等多條精品旅遊路線,創辦大河絲語、龍居人家等15個主題民宿,鐵人三項、龍舟賽等體育賽事豐富多彩,去年吸引省內外遊客6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近5000萬元,村均增收4萬餘元。
説起即將到來的龍年,在城裏工作的兒女要回來過年了,王忠普老人格外開心,笑呵呵地説:“趕上了好時代,不光是龍年吉祥,年年都吉祥哦!”(記者王念、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