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時節的魯西南田野,寒風陣陣。山東省成武縣茍村集鎮“天一”家庭農場負責人王禮瑞閒不下來,修剪果樹、加工麵粉,有時甚至忙到半夜。
王禮瑞皮膚黝黑、其貌不揚、談吐樸素,卻有著一個特殊的身份:副高級農藝師。
讓“莊稼漢”也能評職稱,是山東近年來培養“田秀才”“土專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一項舉措。作為成武縣“首屆十大新農人”、山東“齊魯鄉村之星”,王禮瑞在2022年獲評“副高”。
“副高”種地有啥不一樣?王禮瑞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翻開2023年的賬本,介紹起過去一年的收成。
“去年收入差不多300萬元,蘋果和麵粉收入比例是二比一。”從10年前返鄉創業時流轉的60畝土地起家,到如今的380余畝蘋果種植面積,王禮瑞種植的蘋果品質好,不愁銷路。
與別人家乾乾淨淨、不見雜草的果園不同,王禮瑞的成齡果園裏,時常鬱鬱蔥蔥長著“草”。王禮瑞説:“主要是野豌豆,它能抑制其他雜草生長,保持土壤墑情,增加土壤有機質,這些都是我從高校專家那裏學來的。”
當別人果園裏的蘋果脫袋上色甚至開始摘果了,王禮瑞果園裏的蘋果卻還套著袋。他解釋説,蘋果套的是單層半透明紙袋,加上蘋果氨基酸含量高,不摘袋也能上色。“雖然蘋果看上去老一些,但是吃起來口感好,越吃越好吃。”
為保證農産品品質,王禮瑞願意多投入一些。“去年支出大概200萬元,大頭是土地流轉費用和工人工資。我們搞糧食種植,採用訂單農業方式,向農民提供良種,讓他們採用傳統種植技術,最終以每斤高於市場價0.3元的價格收購來加工成麵粉。”
在王禮瑞的賬本裏,有機肥、生物防控等費用是一筆固定支出。農場利用粘蟲板、熒光燈和防蟲網誘殺等辦法替代化學殺蟲劑,還將果樹落葉和修剪的殘枝嫩梢及時清理,粉碎後摻入有機肥、菌肥發酵,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化肥使用量。同時,他還在果園內飼養了千余只雞鴨鵝等,通過畜禽糞便的就地轉化,提高土地肥力。
由於堅持不用化學除草劑,糧食種植的田間管理需要更多人力。王禮瑞沒有聘用全職工人,而是聘請村裏的留守老人,利用照顧孫輩的閒暇時間除草幹活,這些勞動強度不高的農活能讓老人們每畝地增收300元。
“一兒一女都在北京讀書,家人沒病沒災也不需要花大錢。我現在四十多歲正值壯年,還得繼續帶著村民大幹一場。”説起新年打算,王禮瑞躊躇滿志。
為了“天一”家庭農場“出新”,王禮瑞想過一些點子:從激發孩子勞動興趣的“少小認養果樹”模式,到印製圖案、商標等的定制蘋果,再到定位“情侶遊”“夫妻遊”“親子遊”的新型養殖基地……他嘗試著拉近城市與田園的距離,讓傳統種植業延伸出鄉村文旅的增長點。
下一步,王禮瑞還想做好“牛文章”。他的家鄉在茍村集鎮牛王廟自然村。“魯西南黃牛是我們這裡的特色,我們正在琢磨怎麼把它融入到生態農業迴圈中,同時打造鄉村文旅亮點。”王禮瑞説,如今,牛王廟村北靠東魚河國家濕地公園,南望成武縣千年古河樂城河,西臨德上高速,東有400多年曆史的滄桑古樹,這些都是值得挖掘利用的資源。
“評了職稱,就得比普通農民在農業新技術、新模式上實踐得更快,在農業管理上要更嚴格。”王禮瑞説,當初回鄉做農業就是因為有夢想,雖然有壓力,但新的一年信心很足。(新華每日電訊 記者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