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德州醫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揭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德州醫院中心院區一期投入使用。該院區是目前全省規模最大的醫療單體,德州及周邊地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省內乃至全國一流的優質醫療服務。
2023年,德州市探索開展“三醫聯動+中醫藥”整合改革,實施醫改政策創新20余項,系統推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中醫藥綜合改革,榮獲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成效明顯的地方”通報表彰。目前,通過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德州人民醫院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在醫療技術、醫療品質、醫療服務、科學教研、綜合管理上實現“五個同質化”,成功申創全省第一個綜合性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
群眾的“呼聲”,就是改革的“哨聲”。近年來,德州市聚焦民生問題抓改革,持續釋放民生紅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全力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7月17日,在慶雲縣慶雲鎮“共富工坊”電子産品加工車間,工人張海平正在生産電子線束件。“計件收費,一天賺100多塊錢,還不耽誤接送孩子。”張海平説。
2021年,德州市實施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整合改革,通過系統整合27個部門的相關職能,推出公益性崗位開發、勞動力技能培訓、創建“返鄉創業園”等一系列改革舉措。其中,僅城鄉公益性崗位一項,全市就累計開發10.8萬個,已幫助7.9萬名勞動者實現“家門口”就業。
德州實施“共富型”社會大救助整合改革,將改革涉及的15個職能部門43項救助措施、17項社會福利和36項社會保險全部納入大救助平臺,匯集22個部門的46項、2100余萬條數據,打通各類救助政策壁壘,累計實施各類救助454.3萬人次,發放救助資金15.4億元。
德州創新實施“三醫聯動+中醫藥”整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實現異地住院、門診統籌、門診慢病醫保聯網結算鎮街全覆蓋,榮獲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督查激勵,全省唯一。在全省率先推行門診“先看病、後付費”舒心信用就醫模式,率先上線運作國家醫療保障資訊平臺。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建成縣域醫共體17個,其中緊密型醫共體超過70%。建設德州“雲影像”平臺,累計完成三級會診9.2萬例,為基層群眾節省費用2000余萬元。
德州探索實施房地産開發項目全週期、全流程、全要素“三全”服務整合改革,全面推進不動産“帶押過戶”系統整合改革,創新“新舊抵押權分段”“抵押權變更”“雙預告登記”服務模式,持續提升存量不動産交易便利度。截至5月底,累計辦理住宅類“帶押過戶”業務493筆,涉及金額2.29億元。
德州還搶抓黃河、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契機,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造性實施“兩河牽手”工程,暢通水脈、傳承文脈、帶動人脈,逐步實現黃河和大運河在水利、交通、旅遊和生態等方面全面連通,成功入選省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
打通基層服務“最後一公里”
臨邑縣德平鎮居民許玉嬌,最近計劃新開一家公司。按照規定,她需要辦理勞務派遣許可、營業執照等相關證明證照。令她沒想到的是,如今這些證照在鎮行政審批服務分局都能辦理。
2022年,德州在全省率先開展“縣鎮同權”整合改革,推動資源服務管理向基層下沉,打通基層服務“最後一公里”。
依託鄉鎮便民服務中心,以10個中心鎮為首批試點,掛牌成立行政審批服務分局,下放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210項行政許可事項和90項公共服務事項,推動審批資源再下沉、輻射範圍再擴大、服務能力再提升。以臨邑縣德平鎮為例,目前該鎮已實現545項審批事項和172項便民服務事項直接辦理。
隨著“縣鎮同權”改革的持續深化,各中心鎮審批服務辦理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同時,10個中心鎮行政審批服務分局可輻射周邊76個鎮街,佔全市鎮街總數的57%,“15分鐘政務服務通辦圈”逐步建立。
為有效破解基層治理“看得見卻管不了”的執法瓶頸,以中心鎮為重點,進一步做實做強鎮街綜合執法辦公室,將公安、司法、生態環境等10多個部門的1800多名執法人員下沉到鎮街,打通基層執法“最後一公里”。
把信訪大廳“搬”到群眾身邊
從“信訪大廳建在縣委大院”,到“把信訪大廳‘搬’到群眾身邊”……近幾年,德州積極開展放大“陵縣做法”,推進基層治理整合改革。
建立市群眾工作服務中心,在24個市直部門設立群眾工作科、10個市直部門設置群眾工作專崗,40個市直部門明確專人負責群眾工作。建成1個市級、12個縣級、134個鄉鎮級矛盾調解中心,推動綜治、矛盾糾紛調解、信訪接待、訴訟服務、公共法律服務等中心成建制進駐,做到群眾訴求“前端”一站式受理、“中端”一鍵式分流、“後端”所有調處。
2020年起,德州在全省率先探索村黨組織“跨村聯建”整合改革,建設農村區域黨建聯合體746個,制定資源、需求、項目“三張清單”,實施共建一處村民議事廳、矛盾調解室、道德評議庭、新風公益基金、紀檢監察站“五個一”治理聯動工程,共商共議聯建村事務4800余次,化解矛盾糾紛2100余次,對900多個聯建項目開展跟蹤式監督。聚焦“一老一小”民生需求,建設幸福食堂、幸福學堂等黨組織領辦服務項目530處,輻射服務留守人員4600余人。村黨組織跨村聯建、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中小城市黨建、流動黨員管理5項工作被列為全省試點。實施“紅色物業”“紅色速遞”等工程,全域推進社區“幸福家園”建設。“黨建引領+四聯共治”模式入選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十佳案例。
□ 本報通訊員 李祿超 王賀
本報記者 張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