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縣杜集鎮傢具製造綠動能共用産業園。記者 孫耕 攝
早上八點,樂陵市花園鎮劉武官村村民孫霞送孩子上學後,趕到離家2公里的“共富工坊”開始工作。“家門口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每個月4000元左右的收入,我很滿意。”孫霞説,這幾年村裏建起了産業園,就業增收渠道越來越寬,日子變得越來越甜。
開展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整合改革,我市在全省“首吃螃蟹”,探索出一條“黨委統籌協調、政府服務兜底、市場主導引導、群眾自主自願”的新路徑,讓更多農村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截至目前,全市農村就業人員達到249.6萬人,佔農村勞動力總量的86.6%。
引人才上項目創業就業有活力
6月28日,剛剛從北京趕回樂陵的韓向勇,顧不上換衣服便一頭扎進了由他創辦的服裝廠,開始籌備秋季訂單的生産工作。
2019年3月,在北京事業有成的韓向勇,情係家鄉發展回到樂陵市花園鎮大韓新村任職黨委書記,在村裏辦起了服裝廠,帶動上百戶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這些年,韓向勇在做大做強企業的同時,帶動附近7個村莊發展特色産業,集體收入越來越高,村裏的暖心食堂、暖心學堂等一應俱全,自己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人。“當地政府推出各項惠民政策,讓返鄉創業更有奔頭,希望帶動更多的人增收致富。”韓向勇説。
能人返鄉,帶富一方。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雁歸興德”工程,設立1000萬元返鄉創業扶持資金,鼓勵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實用技能人才、高校畢業生、退休人員、退役軍人等“七類人員”回鄉創業。相繼開展“強村共富合夥人”招募、培育“歸雁創客”等專項行動,建成返鄉創業園、電商孵化基地等89處,回引返鄉創業能人2749名,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8.9萬人。
除了帶頭人,還得有産業。
在寧津縣杜集鎮傢具製造綠動能共用産業園山東奧馨家居有限公司,敞亮的車間裏,工人們熟練地操作著設備,楊宗玉便是其中一員。“原來在外地打工,離家遠收入還低,現在好了,既能掙錢又能顧家。”楊宗玉説。隨著産業園的配套設施日益完善,越來越多的企業落戶園區,就業選擇不斷增多。
楊宗玉的經歷在我市並不是個例。得益於培強鄉鎮産業帶動村民就業的有力舉措,越來越多的村民有了更穩定的工作、更可靠的保障。
我市創新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聚焦全市10個中心鎮和11個特色鎮,實施“強鎮固基三年行動計劃”,新建現代農業、新型康養、農創文旅等“家門口項目”1180個,吸納勞動力就業4.2萬人。全市建成鄉鎮産業園區67個,提供就業崗位16.3萬個。
“我們將充分發揮牽頭抓總作用,聚焦重點領域,持續推出一批改革創新項目和制度性成果,讓崗位更多樣、就業方式更靈活。”市委改革辦專職副主任范偉表示。
多途徑拓崗位擴大就業覆蓋面
臨近中午,在齊河縣華店鎮華中社區幸福食堂,居民郭蘭英像往常一樣,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身為公益性崗位的保潔員,她負責食堂環境衛生,並給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飯。
“政府給我提供了這份保潔員的工作,讓我不用外出打工就能有穩定的收入。”郭蘭英説。
作為省、市實施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我市紮實推進城鄉公崗擴容提質行動,不斷擴大公益性崗位的就業兜底保障覆蓋面。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在崗人數達7.9萬人,設立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社會事業、設施維護、社會治理五大類公益性崗位,開發“噸半糧”農田管護員、“紅色速遞員”等特色公崗,覆蓋貧、弱、殘、老等各類幫扶對象。
“今年,我市各級人社部門聚焦失業撫養二孩三孩媽媽、失業青年、低收入人口等重點群體,推出開發設立特色公益性崗位民生實事,結合我市基層養老托幼、環境整治、鄉村文化振興等公共服務需求,計劃開發特色公益性崗位5000個。”市人社局副局長尚鍵表示。
政府兜底,讓共富路上“一個不落下”。而盤活資源發展産業,更是激活了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的內生動力。
近日,走進武城縣廣運街道孫河溝村的麥暖香共富工坊,濃濃的麥香撲鼻而來。工人們各司其職忙於生産和直播帶貨的場景,讓這片曾經的廢棄廠房煥發新生機。
“田園黨建聯合體牽頭將這裡盤活,全力打造‘孫河溝’石磨麵粉品牌。”孫河溝村黨支部書記孫娟娟介紹。如今,麥暖香共富工坊內建成石磨麵粉加工車間、電商直播間、麵粉加工體驗區等,充分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
麥暖香共富工坊促進村民就業致富,是我市激活農村“沉睡”資源帶動就業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我市持續推動農用地、閒散廢棄地、“飛地”等農村“三類地”開發利用,創新共富工坊、村播經濟等就業形式,提供就業崗位30余萬個,25.7萬名農村勞動力實現工資性收入。
搭平臺強聯結就業服務有保障
在寬敞明亮的操作間裏,齊河縣華店鎮居民王鳳彬身穿工作服,目不轉睛完成各項工序,憑藉著熟練的技巧和認真的態度,入職不到半年便成了當地一家電子公司的業務骨幹。
趁著休息時間,王鳳彬説起求職過程:拿起手機,點開齊河“就業一件事”平臺,之前填報的工作意向和公司招聘資訊一目了然。“感謝平臺給我提供了準確全面的招工資訊,讓我找工作不再難。”離家近、待遇好,他對這份工作很滿意。
人力資源資訊不匹配,是造成就業難與招工難並存的一個重要原因。齊河“就業一件事”平臺在企業用工需求與群眾就近就業之間架起橋梁:勞動者通過“我的”頁面查看、編輯個人簡歷,後臺自動發送至“動態數據池”,方便用工企業查看;用工企業職位資訊也會同步發送至“動態數據池”。通過資訊數據雙向匹配,實現“網際網路+就業機構+企業+勞動者”交互對接。
全市線上平臺越建越強,線下縣鄉村三級就業服務也亮點紛呈。
——強化縣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職能,增設鄉鎮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全市各鄉鎮(街道)共配備專職就業服務人員572人;
——組建村級就業服務站4988個,選配村級就業資訊員8162名,崗位推薦和需求收集服務第一時間直達群眾家門口;
——開發智慧勞務資訊平臺,動態更新農村人力資源供求數據庫和企業用工數據庫,16.3萬名勞動力實現“人崗對接”。
培訓送到家門口,就近擇業有門路,越來越多的群眾吃上了“技術飯”。“我們整合人社、水利等部門的培訓項目和資金,每年統一編制農村勞動力培訓計劃,實現‘一張網上收、一個口對下’,高效開展轉移就業培訓、實用技能培訓,2022年以來已組織開展農村勞動力特色培訓8.42萬人次。”市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主任張明霞説。
□本報記者 王金剛 本報通訊員 李祿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