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山東東明石化集團30萬噸UPC科技試驗工程項目施工現場,各類工程機械開足馬力,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進行。
這一項目是菏澤市歷史上單體投資最大、全省力推的高端製造業項目,主要建設世界首臺套30萬噸/年原油裂解制烯烴裝置,是東明石化産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一環,也是東明縣“北工”建設突破的重要一步。
“東明石化與中國石油大學聯合成功開發了原油直接超級催化裂解制烯烴技術,即UPC技術,解決了石化領域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建成後可實現原油到化工品的直接轉化,與傳統“煉化一體”工藝相比,生産同等規模的烯烴産品,原油資源消耗降低約60%,對於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意義。
東明石化從一個生産手段單一、年煉油能力不足30萬噸的地方小煉油廠,快速發展成為集石油化工、氯鹼化工、熱電、物流轉机、進出口等於一體的中國500強企業,是東明縣高品質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
1977年春,東明縣嘗試實行“大包乾”,拉開山東農村土地承包改革的序幕。東明縣歷屆黨委、政府堅持用好改革“關鍵一招”,使東明縣一步步從一個貧困縣,發展到現在擁有“北工南農”空間佈局的工業強縣、農業大縣。
東明縣立足南北産業特色鮮明、差異顯著的發展實際和自身比較優勢,謀劃實施“北工南農”主體功能區建設。雙引擎驅動,以錯位發展破解發展的不平衡,然後達到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
東明縣“北工”,高端化工産業集群強勢崛起。
錨定工業強縣戰略,東明縣堅定不移抓工業、興産業,以“鏈長制”為抓手,在北部功能區集中精力推進東明石化30萬噸UPC科技試驗工程、烯烴新材科技示範工程建設,通過鏈式運作、集群發展,推動産業基礎高級化、鏈條現代化。一大批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帶動作用強的重點項目相繼建成,高端化工實現全産業鏈整體躍升,全縣工業經濟總量連續多年保持菏澤市第一。
為促進南部功能區生態綠色發展,東明縣大力推進東新農場建設,全力打造“南農”先行區。各鄉鎮立足各自區位優勢,全面鋪開土地規模化流轉工作,小田變大田,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我在劉樓鎮承包土地1700畝,大田統一管理、耕種、飛防。小麥定點回收,一畝地的收益達到500元。”劉樓鎮的種糧大戶任艷強,盤點著今年的小麥收成。
之前,任艷強所在的鄧王新村,3000畝土地上,分散著430多戶,很難進行統一管理。東明縣以劉樓鎮為試點,探索在承包權不動的情況下,通過合併分散耕地,實現小田變大田,進行規模化種植。
為了給農民和承包戶吃下“定心丸”,劉樓鎮採取“政府主導、村級組織、農民自願、國有公司運營”的工作思路,由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流轉本村村民耕地,簽訂委託租賃協議,由鎮屬國有公司統一向專業農業公司流轉。土地規模流轉後,實現統一旋耕、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穫、統一銷售“五個統一”,並確保每年9月15日前將土地流轉款打到農戶手中。
去年,劉樓鎮1000畝以上的整體流轉地塊有5個。有了成方連片的土地,拖拉機手李海領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購置了40多臺農機具,提供耕種管收全流程服務。“用大型機械作業,播種,每畝比市場價便宜10元錢;犁地,每畝能便宜20元。每畝地産量能增長200斤。”
目前,東明縣具備生産託管全産業鏈服務能力、規模較大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已有20多家,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3700余家,發展適度經營總面積53萬畝。
東明“南農”,現代農業蓬勃發展。
東明縣實行差異化制度供給、資源要素供給,並建立差異化考核評價體系。根據功能區和發展組團定位差異,建立分類考核機制,除共性考核指標外,設置功能區區域性考核指標,分類考核排名。北部功能區實行工業化和城鎮化水準優先的績效評價,南部功能區實行農業發展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評價。同時建立資源配置機制,對土地資源、能耗容量、排放指標及政策資金進行分類投放,全縣所有新上工業項目及建設用地和環境容量指標向北部區域集中。南部功能區不再新上工業項目,凡引進的工業項目一律採取“飛地經濟”模式落地到北部工業區,享受稅收分成。
“‘北工南農’是東明縣歷次改革之後,又一次深化改革的縮影。下一步,東明縣將以改革者的姿態,再次勇踏改革路,續寫時代新篇章。”東明縣委書記孫遷國説。
□ 本報記者 王兆鋒
本報通訊員 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