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新階段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戰略要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山東,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産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陸海資源可以統籌開發,是山東發展的獨特優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新一輪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打造海洋高品質發展戰略要地。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要牢記總書記囑託,持續做好“港口、産業、生態”三篇文章,努力建設海洋高品質發展戰略要地,推動海洋強省建設取得更大突破。
對標“世界一流”,向著“樞紐”邁進
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山東作為沿黃九省區唯一地處東部、沿黃又沿海的省份,發揮好在黃河國家戰略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要充分利用港口這一重要戰略資源和比較優勢。
翻看政府工作報告,山東省港口集團總經理李奉利代表的目光聚焦在兩個數字——去年,沿海港口吞吐量、集裝箱量分別增長5.5%、8%。
“這兩個數字是山東港口一年來高品質發展的縮影。”李奉利説,2021年,山東港口新增班列16條,海鐵聯運連續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年吞吐量超過1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超過3400萬標準箱,穩居全球第一、第三位。
李奉利不光看到了成績,也清楚地認識到與“世界一流”的差距。“判斷港口是否一流的標準不僅看貨運能力,更要看能否成為航運樞紐。”李奉利解釋,航運樞紐通用的判斷標準是“253”——港口權重佔20%,航運服務50%,城市綜合環境30%,“我們的短板在5和3。”他説,全球排名靠前的船公司一般把中國北方總部設在青島,但中國總部幾乎都在上海;青島港一年6億多貨值,留在本地結算的很少。在航運服務及城市綜合環境方面,山東海洋港口距離“世界一流”的差距明顯。
差距就是發力點。去年,山東港口通過一體化改革實現港口資源整合、業務鏈拓展融合,樞紐功能和平臺作用日益增強。對照報告提出的“打造青島港國際樞紐海港,加快建設東北亞國際集裝箱運輸樞紐和全球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轉机分撥基地”,李奉利表示,山東港口要在智慧綠色、物流樞紐、金融貿易、遊輪文旅、産城融合等方面繼續發力,向著“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奮進。
日照嵐山港港區30萬噸級原油碼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讓山東港口日照港總經理牟偉代表備受鼓舞。“這將是日照港第4個30萬噸級原油碼頭,配套還將建設儲罐群和5條輸油管線,建成後日照港原油可以通過管道輸送到各地煉廠,進一步發揮日照港保障全國能源安全的作用。”牟偉説,下一步,日照港將繼續推進智慧化轉型,建設區域性物流綜合服務平臺,推進數據共用交換中心和智慧物流運營中心的升級,持續提升港口綜合效率。
“日照是沿黃20多個城市中最便捷、最經濟的進出海口,擁有深度輻射沿黃城市、沿黃流域的巨大潛力。”日照市政協副主席、民進日照市委會主委郇梅委員建議,充分發揮日照黃河流域陸海聯動轉換樞紐的作用,完善瓦日鐵路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優化運輸組織方案,提升以日照港為龍頭、以瓦日鐵路和新菏兗日鐵路為兩翼的交通運輸體系能級。
強化創新引領,深耕藍色寶庫
如何構建現代海洋産業體系,深耕海洋這座藍色寶庫,代表委員們從不同角度談認識、提建議,核心議題,都指向科技創新。
“海洋科技創新,山東既有科研優勢,也有産業優勢。”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海水養殖生態與技術研究室副主任陳四清委員分享了一組數據:在科研人才方面,山東集聚了全國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1/3的海洋領域院士;在産業方面,山東擁有國內最大的船舶動力供應商濰柴集團,填補水下智慧平臺等國內民用潛器領域空白的東寶重工等。“深耕海洋産業,就要加快海洋科技研發、轉化、體制機制等領域創新,這是根本動力所在。”他説。
“吞海解渴”離我們還有多遠?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産業鏈,海水淡化日産規模突破60萬噸”,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工系主任李春虎委員補充了一組數據:截至去年底,山東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41個,産能達45.09萬噸/日。近15萬噸的産能差距如何補上?李春虎認為,關鍵在於海水淡化後産生濃鹽水能否得到妥善處理,這也是海水淡化大規模推廣的難點之一。
“海水淡化後得到淡水和濃鹽水,淡水可以輸送到各企業用於生産,但濃鹽水如果直接排向大海會對近海生態造成極大破壞。”李春虎説,在不再開工化工企業項目的前提下,要圍繞制約山東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産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以膜分離海水淡化三個核心關鍵技術為目標,組織政、産、學、研、金聯合攻關,實現海水資源的階梯綜合利用。
“海洋大數據可以廣泛應用在水産養殖、漁業捕撈、海洋生態監控、海洋生物災害防控等領域,是引領未來海洋漁業發展關鍵因素。”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單細胞研究中心主任徐健委員説,海洋大數據依賴於海洋長期、自動觀測系統的建立,目前能夠自動測量海洋物理數據、化學數據的晶片技術相對成熟,而測量生物數據的晶片在技術上尚未突破。“開展生物海洋晶片研究需要一支交叉學科人才團隊,包括光譜技術、生物資訊技術、微流控晶片技術等。”他建議,成立生物海洋晶片研發機構,引進培養相關人才,加速突破生物海洋晶片領域前沿。
發展藍色碳匯,築牢生態屏障
水流千遭歸大海,海洋是眾多污染物的最終歸宿。“近年來,煙臺實施藍色海灣整治修復工程、凈灘行動,全市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達99.4%。”煙臺市政協主席朱秀香委員坦言,海域治理保護的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得到根本緩解,陸源性污染壓力大。“比如汛期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突出,一些工業企業清潔生産能力、污廢處理水準還亟須提升。”
朱秀香認為,報告提出“強化陸海污染聯防聯治,深化入海排污口分類整治”,抓住了解決問題的根本。“保護海洋生態要抓點捋線,既要嚴密排查‘治口’,也要溯源而上‘治河’。”她建議,按照“一口一策”原則,建立排污口名錄和重點單位排水檔案,制訂入海排污口分類整治方案。還要發揮好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制”管理機制,加快推進污水管網、污水處理設施配套升級和雨污分流改造,實現大小流域河暢其流、水復其清。
前段時間,榮成在全省發行首筆“海洋碳匯貸”,為當地一家企業提供2000萬元貸款開展海帶、裙帶菜養殖,促進漁業碳匯。“報告提出‘實施海洋藍色碳匯行動’,讓我們十分振奮。”榮成市委書記徐明代表説,榮成有10萬畝淺海多營養層次養殖區,每年固碳量約42.5萬噸,相當於7萬公頃森林1年的固碳量。“我們要把握海洋藍色碳匯發展機遇,加快藍碳發展步伐。”徐明建議,探索建立藍碳分類核算和動態監測體系,發展藍色碳匯漁業,搭建藍碳科技平臺。
報告提出,統籌實施岸灘、海灣、濕地、海島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對此,青島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悅委員一直關注。“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具有強大的擴散與繁殖能力,會嚴重破壞沿海灘塗濕地生態系統,現有工程方式很難徹底解決互花米草的二次入侵。”李悅建議,建立健全互花米草生態防治長效機制,“根據低潮灘、低中潮灘、中高潮灘等不同特徵,選用適宜技術限制互花米草的生長繁殖,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達到控制入侵的目的。”
□ 本報記者 李振 趙琳 劉一穎